走进蔬菜大棚,走进工矿企业,走进城市集镇……如今的甘谷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角色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专家”、技工、市民,一个个崭新角色的出现,昭示着这里的农业正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农民经济由弱变强,农民生活由穷变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是什么使甘谷农村发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不再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一方面我们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民到城市打工创业,置产兴业,融入城市现代化,另一方面给留在农村的农民腾出更多的土地,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县委书记贾忠慧如是说。
农民变“专家”
入秋后,新兴镇姚庄村农民姚天基又一次到了一年最忙的时候。“没办法,白天要照料自己的花卉,晚上还要给别人讲花卉种植技术,真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二十多年前,姚天基租种一亩多土地,学习试验种植月季花,如今他已成享誉华夏的“西北月季王”,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之为“土专家”。县上实施“致富项目入户”和“百村万棚”工程以来,他又被有关部门聘为农民技术员,帮助花卉种植大户解决技术难题,他除了自己的“甘谷实验月季园”有颇丰的收入之外,还享受着甘肃省政府的“专家补贴”。在甘谷,像姚天基这样的新农民有5000多人,他们一个个成为科技兴农的示范户,农产口流通的生力军,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农民形象。
农民变技工
家住像山镇北关村的王吉顺,每天早上8时30分准时到六峰工业园区的塑编厂上班,现如今他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工资了,月工资3000多元,王吉顺原来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据他讲,他的妻子也在工业园区的一家企业上班,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甘谷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兴办了大大小小的不少企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不再千里迢迢到沿海地区打工,而是在家门口干技能型工作。
农民变市民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甘谷县城镇功能和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大大拓展了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农村大批先富起来的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全县近万户“两栖农民”纷纷洗脚上岸,背包进城,或开店经商,或进厂务工,或兴办企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全县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21.37万人,在全县总人口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新闻推荐
...
甘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