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七天,干了七件事,第一天,吃喝睡,第二天,吃喝睡……第七天,吃喝睡。”一则《每逢春节胖三斤》的帖子让众多网友不胜欷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各家各户的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羊年春节,春节无疑是咱们中国人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不过,尽管国人每年挤破了火车也要回家过节,放鞭炮、贴春联、挂福字、走亲访友、闹新春等传统过节的样式也仍在,但也有不少人抱怨春节的年味“没那么浓了”,曾经对过年的期待和喜悦也在一些“从简”中变得越来越淡。
年味都去哪了
“现在过年真没意思,年味都去哪儿了?”2月25日,家住秦州区罗玉小区的市民孙斌说。“单位管得严,大年三十才放假,睡了几天觉,乏劲还没缓过去,更没感受到过年的氛围,年就过完了。”
“我们年夜饭都是在酒店吃的,去年过年没订上,我今年提前一个月就订好了,要不然做一大家子人的饭实在麻烦。”市民董娟娟说。“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年夜饭都是在酒店吃的,大家都怕麻烦。”
但董娟娟也坦言,虽说在酒店吃年夜饭解决了人们做饭的辛苦,但同时把人们对年夜饭翘首以盼的思绪也带走了。人虽然清闲下来,但心里总感觉有些空。
董娟娟回忆,在她童年时,一进入腊月,母亲及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过年的氛围就已经很浓了。到腊月二十七一过,家里就开始准备过年吃的东西了,今天炸油饼、明天蒸馍馍、后天煮肉,家家户户院中飘着香味。
“到了年三十晚上,我们会和大人一起包扁食,包扁食时会放1分、2分或是5分的硬币,看谁能吃出来,吃出钱的这个人会预示来年有好运,因此我们都撑破肚皮着吃,为的是能吃出硬币。多少年过去了,日子越过越好了,但那种温馨、热闹的气氛再也找不到了。”董娟娟黯然地说。
“我们农村以前过年那个热闹呀再也找不回了,现在年轻人在一起就是喝酒打牌,老的和小的在家看电视,哪像过年呀。”今年50岁,家住秦州区华岐乡的刘望感叹说。
刘望说,以前农村过年,从进入腊月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杀猪、打扫房屋、购买过年所需的东西,人们一直跑来跑去,一直忙到过年。其实买的东西并不多,都是些日常生活所需醋、盐、蒜苗、大葱、菠菜等,到了腊月二十三母亲会烙一些灶饼,晚饭后收拾完锅灶,点起香烛,跪在灶前,给灶爷祷告,送灶爷“回娘家”。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时间更紧张,要给先人包纸、写春联、贴春联。晚饭后,娃娃们开始放炮,跑出跑进,激动到半晚都不睡觉。正月初一,在鞭炮声中,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给先人烧香点蜡,然后,男孩子们挨家挨户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家里娃娃多的,一个比一个跑得快。早饭后,全村开始迎喜神,每户人家会牵上自家的马或者牛等,给它们头上挂上大红花迎喜神,迎喜神的队伍到了预定地点,回来时驮一些土,意思为来年带回好运,丰衣足食,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穿着鲜艳的新衣服、嗑着瓜子,说笑着跟着迎喜神的队伍,场面甚是热闹。从初二开始就该转亲戚,一直转到正月十五前后才算完。
“我们那时转亲戚,拿的不是两三毛钱的挂面或是罐头,就是自家炸的油饼,那可真是‘礼轻情意重\’。”刘望幸福地回忆道。
从正月初四开始,各村的社火开始走村串户进行表演了。村子里表演完之后,就会去邻村表演。“记得有一次,听说别村的一个社火好,我和几个小伙伴走了十多里路,赶到那个村子,等看完社火回来时,鸡都叫鸣了。”刘望说。
“现在过年,什么都省了,除了走走亲戚,聚在一起就是看看电视打打牌,越来越没意思了。”刘望一边向记者讲述着一边遗憾地叹着气。
一直在北京打工的王兵老家在陇南市礼县盐官,2014年刚娶了个北京媳妇,2月18日大年三十晚上,王兵和媳妇匆匆忙忙在北京的岳父家吃了顿年夜饭,随后就连夜开车回老家。尽管怀着思乡的急迫心情连续开了17个小时的车回到家里,但他却说:“来去匆匆,这个年过得太没意思了。”
王兵说,大年初一晚上九点多钟开车才回到家里,初二在家睡了一天,初三串了几家亲戚,初四休息一天,初五就又该返回北京了。“年太短了,时间来来回回都花在了路上,还没体会到年味,年就没了。”
“最近大家都在朋友圈里吐槽,年味越来越淡,朋友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说起春节的年味,在天水市某事业单位上班的李静玲说:“说实话,越到年跟前,单位的事情就越忙,把过年的一些习俗都忘了,按传统习俗进入腊月后的‘腊八\’‘祭灶\’,在城市中几乎绝迹,手写春联难觅风光,拜年方式也大不一样,这些传统年俗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
春节的意义在弱化吗
古语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按照传统习俗,从喝腊八粥开始,杀猪、宰羊、磨豆腐、煮酒(自酿甜酒),办年货、扫房、搞卫生、二十三送灶,接着蒸馍、做菜、缝新衣。三十日上午赶抢集,下午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贴门神、装饰庭堂。接纸、续香、守岁、迎喜神、拜年、黏五福、朝观、倒灯、朝人宗庙、游百病,五花八门,风格独具。穿插其中的文化活动如高台、高跷、马秧歌、黑社火、跑旱船,舞狮子等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年才算基本结束。
显然,“年俗”本身具有很强的仪式感,要是按照这么些步骤一个个来,年味必然很浓,但今天的生活当中,传统的年俗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在简化,这也是今天每逢过年我们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在记者采访中,大家都在感叹,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那么,春节的意义在国人的心目中是否被弱化了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谢旭斌告诉记者,尽管很多人感觉年味淡了,但春节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最看重、最具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了人们心中太多的期盼与希冀,因此,每逢过年,才有了“春运”和“民工潮”。年,仍是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
“看看每年春运火车站快被挤爆的情形,再看看过年前那几天,人们为了置办年货,交通拥堵的状况,就知道大家对过年还是很重视的。”谢旭斌说,事实上春节作为国人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祈福新年的精神内核没变,改变的只是人们过年的方式。例如:过年时人们春联照贴、福字照挂,但是自家动手写的少了;一家人年夜饭照吃,但可能就直接去餐馆而不用自己动手了;以前拜年挨家挨户去,现在则是改为打电话或者直接发短信以及微信拜年的方式了……
“随着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等的进步,传统春节文化内涵的慢慢流失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谢旭斌说,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亲朋好友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继续工作。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不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
社会进步冲淡了传统“年味”
在秦州区中华东路步行街做生意的市民刘东刚的老家在甘谷县磐安镇谢家坪村,谈到年味时,刘东刚说,每年的春节大体如此,尽管形式都还在,但感觉上年味大不如从前。即便在民俗还算浓厚的农村,恐怕也只有等到大年三十晚上看着门上大红的对联,听着外面噼里啪啦鞭炮的声音,嘴里吃着饺子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真的过年了。
“因为长大了,离开家了,再回家过年,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匆匆的过客,这或许会影响到对年味的感受,但是最浓的年味能够留存记忆中的,还是那些共同参与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母亲年前蒸馒头,我和哥哥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帮着和面、发面、捏制、上笼,劳累一天腰酸背痛,但当看到刚出炉的馒头、满屋子的热气时,兴奋地一下子要吃好几个……想到这些,浓浓的年味还犹在心头。”刘东刚说,“现在方便了,什么也都有现成的了,条件也好了,没有必要亲力亲为了。动手参与的少了,原先精心准备的过程浓缩了,我想,这就是年味变淡的真正原因。”
在天水民俗专家李子伟看来,年味越来越淡,主要源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
李子伟说,年味变淡的原因很多,但诸多因素交织到一点,那就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少了直接参与和体验的时间、空间,包括心境。以前过年,走出家门,一家一家敲门问候、相互作揖,后来我们打电话、发短信,发一个写有“恭贺新禧”的微信表情,群发就更简单了;以前过年,买红纸、研墨汁,手写春联,一人写全家围观,现在,我们买批量印刷出来的春联、福字、窗花,印制得工整,比手写省钱省时省力;以前过年,一家人商量年夜饭的菜谱,买菜杀鸡、调馅、包饺子、下厨房,张罗一整天,紧张忙碌却欢声笑语,如今只需提前打个电话,一分钟订好年夜饭,饭后回到家趁春晚没开始,还可以上网刷个朋友圈。如今,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快节奏下心境本身也有变化,更重要的是现在什么都可以是现成的,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少了参与,少了过程的体验,年味变淡也就自然。
李子伟向记者介绍到,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大家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李子伟认为,过年是一种民俗,而民俗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伴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变迁、生活节奏改变,传统民俗的发展变化也是一种必然,“年味”变淡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所以“杀年猪、穿新衣、戴新帽”等传统春节习俗不再是过年时才能有的享受。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寓式住宅格局以及生活方式地不断推进,让邻里亲朋的交流联络有别于以往。再加上全国有大约2.3亿农民进城务工,其中1.3亿离开本乡镇千里迢迢到外地打工,此外还有大量游学在外的学子,大量在外求职的游子,每年春节期间汇成2.3亿人次的人流,在神州大地上浩浩荡荡来回奔波。他们的春节假期,法定只有七天,加上各种调休时间,平均不会超过10天,其中还得有两三天时间耗在路上。真正属于他们休息、娱乐、探亲访友的时间屈指可数。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曾经那种“慢节奏”的走亲戚方式不再适宜,而快节奏的“你来我往”更适合。
“以前的各种年节仪式,过程之中蕴含了很深的文化意蕴,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讲求实用和结果,把一切精神价值缩减为实用价值,赤诚的亲情被缩减为应酬,寓意深刻的年夜饭被简化为饭店订餐,精美细腻的手工灯笼被电子灯笼取代,长此以往下去,人们的文化心态会变得愈加浮躁,尤其是年轻人对年俗文化的精髓无法感同身受。”李子伟说:“春节蕴涵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年味要有,亲情和团圆要有,交流和沟通更要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璟】2月27日至28日,副省长夏红民在天水市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要深入实施“1313”工程,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