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装满市民“菜篮子” 鼓起菜农“钱袋子” ——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综述本报记者 何慧娟

来源:天水日报 2015-07-26 08:19   https://www.yybnet.net/

从2005年全市种植面积55.5万亩,到2014年的120多万亩;从当年的年产值9.45亿元到2014年的年产值达到48亿元。十年时间,天水市蔬菜产业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数字,更是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腾飞。

十年之后的今天,秦州、麦积城区菜篮子基地,清水张家川高原夏菜基地,武山甘谷渭河川道示范区,浅山半干旱区两年三熟高效农业示范区等都在稳步持续地发展。与此同时,自2011年来成功举办的武山蔬菜博览会则更好地实现了天水蔬菜的品牌推广和宣传。

如今,天水市蔬菜产业已今非昔比。

荒滩变成了“聚宝盆”

在张家川县龙山镇韩川村的蔬菜大棚里,一排排辣椒、西红柿长势良好,娇嫩欲滴。然而村民张广雄说,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滩地。

张广雄告诉记者,张家川县气候偏低,以前多以种植露天蔬菜为主,产量很低。村里人认为种菜经济效益不好,大都选择出门打工,因此出现了不少荒滩地,吃的菜也大多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价格降不下去。如今,大棚蔬菜种植效益不错,人们的观念也转变了。

“刚开始筹建大棚时,还担心收不回成本。现在,看着新鲜的辣椒、西红柿,大家都有了信心,又在扩建大棚。村里去年种植了22个棚的辣椒,今年扩种到100个大棚,平均每个棚能产3500斤辣椒,一年下来就能收入35万元左右。”村民们看着以前的荒滩地变成了现在的“摇钱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2014年春天,韩川村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将反季节蔬菜和露天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流转土地300亩,新建钢架大棚120栋,建成1座日光温室,全部投入使用。今年育各类菜苗63万株,产值4.5万元。钢架塑料大棚定植航天3号辣椒、5号辣椒、花椰菜、紫甘蓝等优良品种,长势良好,预计平均每棚蔬菜产量2500公斤,产值3000元,总产值达到36万元,以前的荒滩地成为了如今张家川县西部川区的又一个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村。

这两年来,秦州区太京镇、天水镇、杨家寺乡等乡镇的村民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蔬菜种植带来的好处。

“由于近年来秦州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天宝、天定高速公路的建设等,作为原来全区的主要蔬菜种植基地,西十里的菜地基本上全部被征收利用。这两年秦州区蔬菜基地南移,建成以天水镇天水村为核心,延伸至牡丹、平南、杨家寺等乡镇的南部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在汪川、杨家寺、关子等乡镇建立西南部高原夏菜基地,以保证全区市民吃到新鲜放心的本地菜。”天水市蔬菜办主任逯文生介绍说。

在“西菜南移”的过程中,秦州区充分发掘南部发展潜力,实施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而在2013年以前,天水镇以及平南镇、牡丹镇、杨家寺乡的土地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这些土地从长辈手里就是种粮食的,到我们这一辈也是,粮食作物一年只能收一茬,劳动强度高,经济效益却不高。现在由于外出打工机会多了,在家务田不划算,村里的很多土地都撂荒了无人管理。去年镇上建设蔬菜大棚,鼓励村民种植蔬菜,我家就种了4个4分地的大棚,没想到收益比以前翻好几倍。”天水镇天水村村民安小舟边说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个大棚其中西红柿和辣椒各2棚,每棚西红柿平均产量2100公斤,收入3200元;辣椒平均产量1800公斤,收入5040元;四个棚就收入了16000元左右,这是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时候根本就想都不敢想的收益。

蔬菜生产由于周期短、产量高、效益好,所以既是一个优势产业,也是一个高效产业。据2011年一份数据统计测算,一亩小麦的收益(不包括劳力投入)仅为215元,而一亩蔬菜的平均收益(不包括劳力投入)为1550元,两者产投比为1:7.2,可谓“一亩菜园抵得上十亩粮田”。另外,种植蔬菜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更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蔬菜产业的大力发展。

科学种植实现示范引领

驱车沿着甘谷县城一路向西,渭河两岸一排排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在坐落于渭河川道的甘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内,规划整齐的钢架塑料大棚成方成片,目光所及无不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一个蔬菜大棚里,谢家坪村的村支书王新定正在忙活着采摘西红柿。“现在棚里的西瓜已经基本卖完了,正是西红柿上市的时候。”王新定告诉记者,相比早上市的西瓜,西红柿的经济效益要高出不少,“西红柿的产量高,平均一亩地的产量都在四五千公斤,只要一斤能卖五毛钱就能赚到钱。”王新定介绍说,就现在西红柿每斤八毛钱的价格,每个棚在这茬就要收入1万元左右,一年种植三茬蔬菜,最差也能落个两万多元。

“甘谷县在磐安镇区域通过塑料大棚的多层覆盖、多茬种植,形成了以春萝卜套果花类、套菜花类的一年三茬种植模式,因规模集中在磐安镇渭河北岸一带的十家坪、五甲坪、裴家坪、李家坪、谢家坪,故称其为‘五坪\’模式。”甘谷县蔬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金菊琴告诉记者,在“五坪模式”下,蔬菜的平均亩产量在1.2万公斤左右,亩产值达到了3万元以上,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除了“五坪模式”外,甘谷县还形成了以磐安镇燕家村为中心的大棚韭菜栽培“燕家模式”、以早春地膜马铃薯复种大葱(蒜苗)为主的川区蔬菜复种“雒家模式”,以及“白云模式”“中州模式”“大王模式”“狄家模式”“南后山模式”,共称“八大模式”。先后扶持培育了“全录王”辣椒丝、雒家大葱等4个绿色食品,中洲大蒜、燕家韭菜等9个无公害农产品,“燕家”韭菜、“雒家”大葱等6个名牌商标,甘谷辣椒、甘谷大葱2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等名优蔬菜商标品牌。荣获了“全国辣椒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韭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大葱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四张国家级名片。

而甘谷县的“八大模式”及品牌效应也只是天水市蔬菜产业进行科学种植的一个缩影。武山县的西梁粮油菜两年三熟高效农业示范区则是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

武山县从2003年开始就着力推广浅山半干旱区菜豆种植,实现了冬油菜——地膜架豆——全膜玉米循环种植模式。“这样就相当于两年内农民能够多一茬收获,以前农民大面积种植的都是油菜、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一年一收,现在增加了架豆,从栽种到收获也就三个多月时间,但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武山蔬菜研究所所长宋继宏说,架豆一亩地产量在4000—5000斤,地头收购价大概就是1.2—1.5元每斤,除去支架和种子的成本,至少一茬能净收入3000元以上,这要比种植小麦收益好得多。

“我这块地是割完油菜后种上的架豆,大概到九月份学生开学的时候就能卖钱了,往年这一茬都能卖个好价钱,前几年最好的时候卖到过五块钱一斤,最低也要一块多。总的来说收益挺好,价钱低的时候产量大,产量少的时候价钱就高了,过来过去不吃亏。”康瓦坪村一位姓薛的村民边为架豆支架子边与记者聊天说。

据了解,武山县西梁粮油菜两年三熟高效农业示范区海拔在1560—1850米之间,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属于半干旱农业区。涉及四门、洛门、城关3乡镇25个行政村。2014年该区域农民人均收入54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约500元,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农业收入。

如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示范区已成为集万亩全膜玉米、万亩正茬及复种蔬菜、万亩原膜二次利用于一体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粮、油、菜协调、综合发展的旱作农业示范区,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产业扶贫开发的展示窗口,代表了全县旱作农业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

提质增效,2020年实现产值百亿

2013年,天水市确立了“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建设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涉及到蔬菜产业的分别是“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和“甘谷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区”。目的是通过示范区建设,示范推广“工厂化设施育苗技术、设施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塑料大棚多层覆盖技术、田园清洁熟化还原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推广蔬菜新品种”等高效蔬菜增产技术,带动蔬菜产业升级发展。

在通过示范区带动引领进行蔬菜高效生产的过程中,天水市还开展了设施蔬菜大棚改造工程,对甘谷、武山以及部分麦积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进行钢架大棚改造,以进一步提升蔬菜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如果说蔬菜科技示范园里是以展示、试验、示范为主,那这些钢架大棚则就是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生产区。钢架大棚与原先的竹木大棚相比有更多的优越性,不仅棚内宽敞易于操作,更能解放生产力,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实现科学生产。”武山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柳双全说。

从2014年开始,天水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施设施蔬菜大棚改造提质增效工程,以蔬菜设施改造、结构调优、科技支撑、品牌创建、质量监管、营销增收为主要内容,年财政投入4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向蔬菜产业聚集,连片改造渭河川道区普通塑料大棚10万亩,创建蔬菜标准园20个,建立集约化育苗基地20个,年产优质蔬菜秧苗3亿株,全力打造渭河川区高水平设施蔬菜示范长廊。

另外,在提升配套设施,进行高效生产过程中,天水市还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多层覆盖、一年多茬种植、高产高效模式、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大新品种引进、研发、推广力度。

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到目前已拥有通过航天搭载的航天蔬菜、粮油、花卉、牧草等9大类农作物999个品系,通过选择优良变异株系,已育成24207份优异种质材料,育成的38个航天农作物新品种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和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其中蔬菜36个,冬小麦1个,5叶型紫花苜蓿1个,育成品种占全国航天农作物新品种总数的46.4%。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天水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

“从2005年到2013年全市蔬菜产业实现了价格八连增,种植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08年以前每年增加十万亩,近几年每年增加五万亩,计划到2017年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根据我们的调研来看,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发展空间为150万亩左右,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对地产蔬菜进行深加工,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产值一百亿。”天水市蔬菜办主任逯文生说。

新闻推荐

甘谷县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示范县

本报讯近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公布了“2015年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示范县”名单,甘谷县供销联社榜上有名。今年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决定在全系统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用三到五...

甘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甘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甘谷规范农资市场2015-08-20 12:40
1970-01-01 08:00
评论:(装满市民“菜篮子” 鼓起菜农“钱袋子” ——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综述本报记者 何慧娟)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