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荣:不能忘却的烽火岁月
本报记者 牛彦君
“向您致敬,您是光荣的抗战老兵。”9月7日,记者一见到94岁的王善荣,由衷地向老人致敬。
初秋的阳光下,这位回乡务农的老兵在躺椅上微笑着招呼记者:“来了,请坐。”老人的儿子在旁边说:“他的身体不太好。”
说起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王善荣老人时而落泪,时而开怀,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1940年,王善荣18岁,正是血气方刚之时。在偏僻的甘谷县新兴镇令甲村,王善荣依然能感受到前方抗战的热情。记得当年县上来了一支宣传队开展形势宣传,一下使他热血沸腾,“国将不国,还有啥心思在后方安心读书?”初中还没毕业,王善荣就投考了军校。
考上黄埔军校七分校后,王善荣先是在兰州受训一年,后又在西安集训一年。
“在兰州时,条件非常艰苦,物资短缺,棉裤只有半截。”王善荣说,当时不提艰苦,只提严格训练,下雨天都不停。
1942年,考核合格后,他上了前线。至今,他还能顺畅地记下自己所在的军队:第90军53师157团5连。一去,王善荣就当上了少尉排长,在潼关附近守卫黄河天险。
“晚上衣不解带,睡觉还怀抱着枪。”老人至今忆起那段时光,既艰难又紧张。后来,第90军火速由潼关地区移驻陕南地区,随时准备投入河南西峡口战场作战。
“那是一场拉锯战,一会儿敌人上来了,我们撤下来;一会儿我们上去了,敌人退回去了。”王善荣说,有一颗炮弹就在他的附近爆炸开,土掩埋了他,战友们一时都以为他死了。可是,他却钻出土堆,又迅速进入掩体严阵以待,向着蜂拥而来的敌人密集开火。
让王善荣引以为豪的是最终他们守住了阵地。“但代价太大了,有一个师几乎打光了,我所在的连只剩下20多人,真是九死一生呀!”王善荣说,支撑他们的信念其实很简单,就是死不投降。
回忆起在敌占区的所见所闻,老人禁不住悲愤地流下眼泪:“日本兵太残忍了,连小孩、妇女都不放过,畜生呀!”
“不要忘记历史,现在的日子过得再好也不要忘记历史呀!”老人音量渐大。
据查阅,1945年3月开始、历时5个月的豫西鄂北会战,是抗战最后的大规模战役,主要战场在鄂、豫、陕三省交界,包括老河口、南阳、邓县、西峡口等地区。而西峡口战役则是豫西鄂北会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结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王善荣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后来,王善荣当了营长,不久随部队起义了,并在以贺龙为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学习,接着参加了解放汉中的战斗。再后来他到某部队学校任职,1951年,因病返家务农。
阳光明媚,王善荣抚摸着新发放的抗战纪念章,说:“我的荣誉,是成千上万的战友用鲜血换来的。”
记者离开时,老人起身相送,插在身体里的导尿管从衣襟里露了出来。老人说:“出丑了。”脸上洋溢着平和的笑容。
新闻推荐
纪律面前无“借口”搭车收费行不通本报通讯员王彬李斌贾彦忠“本以为在村里的项目中多收一点,既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也可用于日常村务开支,更好地方便村委办公,不料却受到了党纪处分……”日前,甘肃省...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