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重在联 贵在为 深在制 ——甘谷县推进***工作纪实

来源:天水日报 2016-01-12 12:2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杨璟

甘谷,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县,一个全省58个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的倾斜扶持,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甘谷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自然、社会等方面条件的制约,截至2014年年底,仍有195个贫困村的11.21万人在贫困线下挣扎,成为甘谷县减贫脱贫难度最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确保这11.21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致富?甘谷县委、县政府的回答掷地有声: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把***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求,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能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坚持“重在联”,力促双联和***深度融合

位于甘谷县新兴镇西北部干旱山区的康家滩村,是甘谷县典型的贫困村之一。“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行路难、上学难、致富难,最关键的是住新房难。”回忆起以前村里的状况,村支书康自俊也是直叹息。

双联行动中,康家滩村被确定为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的联系帮扶点。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康家滩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幢幢新建的砖瓦房错落有致,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巷道干净整洁,硬化路直通田间地头,种蔬菜、搞养殖,村民收入节节攀高。

说起扶贫行动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村支书康自俊亦是喜不自禁。他说:“道路宽阔、砖墙洁白、院落整洁,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水泥路通了,幼儿园、小学也建成了,还有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室呢,这一切都是双联行动给我们带来的。没有双联行动,我们不敢想象能有这么美丽的山村。”

一同采访的甘谷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平告诉记者:“我们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着力在帮扶力量、目标任务、作用发挥、保障支持等方面融合联动,切实做到了双联与扶贫攻坚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

记者了解到,甘谷县紧盯整县脱贫和全面小康两个节点,把双联行动“六大任务”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及省上“1+17”***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相融合,统筹了双联帮扶力量,组建了县、乡、村三级双联与***统筹统抓的工作机构,制订了县、乡、村、户四个层面的***规划和发展计划,明确了贫困村、户脱贫时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近年来,省市双联单位千方百计争项目、引资金、育产业、办实事,帮助贫困村双联建园1.8万亩;培训农民1.21万人次;帮办实事好事2800多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好评。

坚持“贵在为”,聚焦发力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基础设施薄弱,是甘谷县扶贫开发最大的“短板”。强基固本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甘谷县紧盯贫困村组路、水、电、房等需求“短板”,不断加大项目实施力度,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畅工程244.5公里,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水泥路;继解决37.2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之后,去年实施的西北部、南部和六峰管网延伸三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全部通水,受益贫困人口3.7万人;去年全面完成改造3000户,今明两年基本消除贫困户危房;新修梯田6.8万亩,累计达到70.85万亩。建成贫困村“乡村舞台”80个,实现了表演戏台、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宣传科普长廊和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六具备”;195个贫困村实现了金融服务网点、四融平台等率先覆盖;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在原有38个的基础上,新组建贫困村互助资金社157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同时,紧盯人居环境“短板”,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4个,县级整洁村50个,贫困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政策向扶贫发力、资金向扶贫倾斜、项目向扶贫聚焦,随着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产业扶贫同步升级。

近年来,甘谷县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根本措施和核心任务,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栽果椒、集中搞养殖、户户有劳务”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蔬菜、果椒、养殖、劳务四大产业为支柱,以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农业产业格局。

张小平介绍说,去年贫困村新建果园5.4万亩,新增蔬菜种植1.2万亩、新增畜禽养殖18.8万头(只),果园、蔬菜、畜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9.47万亩、4.7万亩、85万头(只)。截止目前,劳务输转10.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8亿元。

坚持“深在制”,创新***工作长效机制

难题确定后,关键抓破解。

如何抓好脱贫破解之道?甘谷县委、县政府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整片带整流域综合开发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农村‘三社合一\’综合改革。同时,立足全县劳动力相对富余的资源优势,探索形成了‘订单式招生、学徒制培训、组织化输转、一条龙服务\’的劳务培训输转模式,走出了一条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发展新路子。”

西沟流域是甘谷县新兴镇西北部的一片干旱山区,这里流域内土地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732亩,人均2.2亩,流域内的群众曾经日子过得很苦。

久旱逢甘霖。西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共投入扶贫、交运、国土、农综、农业、水保等部门资金3583万元,新修梯田9500亩,砂化村组道路2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7.6公里,所有村组道路全部修通,道路网状格局基本形成,新建核桃园5828亩。

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沟流域的综合治理,让项目区域内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农业科技广泛使用,群众的科学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发展生产、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

记者了解到,针对扶贫资源“单打一”和“撒胡椒面”的问题,甘谷县根据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布局,将全县扶贫区域划分为“清溪河流域特困片区、东北部干旱特困片区、南岭渠特困片区、南部高寒阴湿特困片区”四大片带和16个流域,并按照“点面结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双联力量向流域整合,项目向流域摆布,资金向流域集中,产业向流域统筹,大力推进整流域整片带综合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整流域开发、整片带推进、综合配套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攻坚新路子。

“连片整流域开发,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彻底改变了项目区农业基本条件,培育和建立了符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真正起到了放大扶贫资金的作用。”张小平说:“如今,四大片带16个流域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最有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为特困片区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闻推荐

甘谷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本报甘谷讯【见习记者张小龙】***工作开展以来,甘谷县在着力促进双联和***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目光放在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上,通过建立健全...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腊月送暖情系万家2016-02-01 08:15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重在联 贵在为 深在制 ——甘谷县推进***工作纪实)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