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堡大捷北宋抗击西夏的转折点
筚篥堡柳州城位置示意图
古城墙
杨文广是宋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为“杨家将”中最具传奇者之一。其一生南伐侬智高,西征西夏,北御契丹,足迹所至,达于宋帝国三边。其在甘谷的戍边筑城活动,成为其一生最重要的华彩篇章之一。
筚篥堡一战定乾坤
《宋史》记载:“杨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
南伐侬智高后,杨文广初隶韩琦,继隶范仲淹从事防御西夏战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六月,朝廷认为杨文广有统御之才,而且熟知广西形势,即超升四级,使为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钤辖,兼判宜、邕二州,以备侬智高。杨文广屯守广西历十余年,大理国始终不敢授侬智高东出,而侬智高终至死于大理国境内。杨文广因战功卓著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至宋英宗时升任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时,杨文广已成为中央禁军统帅之一。
杨文广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不三年,英宗死,神宗继位,改元熙宁。宋神宗是两宋皇帝中比较振作的一个,在位十八年,以“熙宁变法”,即史称“王安石变法”影响最大。熙宁变法的结果之一,就是对西夏采取攻势作战和这一作战的胜利。这一胜利的起点,就是杨文广略取秦州筚篥,切断西夏王国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
筚篥在甘谷县城北四十公里散渡河旁,即今天的大庄乡杨家城子村一带,形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熙宁变法中,朝廷任命大将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作战。合并陕西为两路,一路称永兴军路,治今西安,由韩琦兼领;二路称秦凤路,治今秦州,派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衔任副都总管。秦凤辖区南起岷山、秦岭,东逾六盘山,其西境与北境因西夏的进犯已收缩至定西、秦川一线。此线以外的居民多羌族部落,依附宋朝的称“熟户”,不附的叫“生户”。此前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北境筚篥地区,已经形成以筚篥城为中心的要塞集群,统辖陇阳、大甘、吹藏、陇诺、尖竿等5堡。筚篥地区原住“熟户”被西夏劫掠西迁后,地空数百里。知秦州马仲甫言于其地筑城屯兵,保护耕种,一则可警备西夏,二则可充军实而省粮运。
宋神宗大为赞赏,立即下达旨意让杨文广紧急驰援,督成其事。当时,西夏置保泰军于定西后,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闻接到旨令,当即整兵上路,他假称筚篥堡有泉喷珠,激励士卒日夜急行一百八十里,到达筚篥后,紧急部署,加强营垒。黎明时分,西夏大军果然蜂拥而至,见筚篥堡已被杨文广占据,无法攻克,便留书言道:“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杨文广开城追击,杀其数千人。战事结束后,有人问杨文广为什么要如此急行军,他说:“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未可图也。”众人莫不叹服杨文广的料事如神。
筚篥城之筑及筚篥城之战的告捷,与王安石变法一起,成为宋夏战争中宋由节节溃败转入反攻的转折点。
杨文广占据筚篥堡后,一面加固城防工事,一面自鸡川砦(即冀川砦,今天水市)筑堡,北抵南谷,此后,古渭东南数百里间皆成“内地”。宋神宗闻捷报大喜,“诏书褒谕,赐裘衣带马”。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六、七月间,又改筚篥堡为“甘谷堡”。后民间以筚篥堡为筚篥城,相传至今。筚篥堡于北宋历史之重要,于此可见。
“杨家将”名传千古
早在杨文广筚篥城之战五十年前,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宋朝廷就已经设置安远寨,属秦州,后又属通渭县,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安远距筚篥堡不足二十公里,杨文广占据筚篥堡之后,对安远这个两河环抱,西倚山,北靠川的伏羌屏障和战略要地,自然极为重视。安远又称柳州城,何以如此,史书未有记载,当地传说却和杨文广父亲杨延昭有关。说当年西夏侵扰,宋王赵匡胤感到威胁很大,便下旨名将杨延昭率十万大军北征。杨延昭这时正驻军西南柳州郡,即今广西柳州市,杨延昭奉命北征,遭西夏围攻时退守安远,见此地两河环抱,土地平旷,便筑城坚守。驻扎已定,杨延昭问当地人该地叫什么名时,百姓说没有名,杨延昭想,我过去在柳州做郡守,那里绿柳遍地,山清水秀,到这儿也是山清水秀,绿柳成荫,干脆,就叫柳州城吧。后来,杨延昭班师回朝,为表敬意,百姓将他曾经穿过的一件战袍埋到城南盈谷山顶,并在山腰的平地处设牌位祭祀,天长日久,香火渐盛,人们就把盈谷山称为香台山,把埋有杨延昭战袍的山顶大土堆称为六郎坟。
民间传说不是历史,往往却有历史的影子。杨延昭享年五十七岁,终其一生,二三十年间一直和契丹作战,史书中并没有来安远一带和西夏作战的记载,亦无屯兵柳州,做柳州郡守的经历。倒是他的儿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刘元卿《奕贤编》有“杨文广被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军”之说。以此来看,将安远寨命名为柳州城者,应当是杨文广,而非民间传说中的杨延昭。
香台山在安远镇正南,隔清溪河与安远镇相对。山顶有大冢,当地称“六郎坟”。六郎者何人?《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以此审之,山顶杨六郎坟亦非是杨延昭坟。当然,杨文广为表对父之敬意,立衣冠冢于山顶,使“契丹惮之”,西夏惮之,很有可能。即便如此,传说还是有很多疏漏之处,杨延昭并不是杨业第六子。非但不是老六,按《宋史》记载,当为老大。“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延昭有子四人,名传永、德政、文广、充广,杨文广排行老三。香台山顶“六郎坟”,依传说是“六郎坟”,按史实却不是“六郎坟”。
史书不曾记杨文广年寿,从他死于公元1074年计,其距父杨延昭死(公元1014年)已达六十个年头,而他又是延昭中子,即令晚出,也当高寿七十左右,由此上推,其南征侬智高,戍守广西时至少年在四五十岁,而守秦凤,战筚篥时已是老将。舞台上演杨文广多作小生,又因杨延昭、杨文广年龄相差五十多岁,人们便误以为他们不是父子,从而给他们中间插上了杨宗保一代,使本来的父子变成了祖孙。这是戏剧,比起传说来,戏剧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历史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
故城遗址见证历史
筚篥故城位于今甘肃天水市西北90公里,甘谷县城北35公里,大庄乡西境城子村一带,当地习称城子村“杨家城”,居民多为杨姓,传说大都是杨文广后裔。城子村略南俗称“城子下”的地方,即当年的筚篥城遗址,迄今其遗存面积约50余亩,呈平旷高阜状,四周冲沟发育,出于戏剧中杨家将“七狼八虎”,当地俗称“虎狼川”。
筚篥故城遗迹于20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大都夷为平地,除了“城子上”、“城子下”、“虎狼川”、“营房川”等世代流传下来的地名依然见证着历史外,故城北百米处犹留有墩台,为一方制高点,惟墩台上半已损毁。墩台东南北向冲沟为当年杨文广伏兵的“营房川”。
筚篥故城东南濒临渭河一级支流散渡河;西面为深邃的黄土冲沟;西北为十八盘山,陡险异常;东北面为山梁,山梁外为冲沟。筚篥城可谓坐落于一严实、隐蔽的呈新月形山间盆地。今日登临其故城遗址,俯仰四方,仍能感觉到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其一,从微观视角看,既居高临下,地形险要而严实,易守难攻;又当一方平旷山间盆地,极宜统筹部署,调度集散;犹有散渡河相当丰富的水源,军民人马短时、长期食饮无忧;其二,从宏观视角看,地当宋关中重镇秦州与西夏间战略通道——散渡河谷要冲和锁钥,是以宋有筚篥,则夏之触角不仅不能深入广漠的渭水平原,就连秦州也近前不得;若夏占领筚篥为突破口,则长驱东下秦州、渭河平原……可谓“水到渠成”。杨文广所说“此必争之地”,乃至其得失攸关“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如今登临,俯仰形势,甚感其意正在于斯,以至洞若观火。
安远宋称“安远城”,一作“安远砦”,肇筑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其由始如同筚篥城,意在防范西夏入侵抄掠,命名取义即安定西陲。宋安远故城当今甘谷县城与城子(筚篥)之间,东南距甘谷17公里,西北距城子18公里,遗址即今甘谷西北安远镇。今安远镇分设大城、北城、南城、西城等4行政村,村委会皆驻安远镇。安远镇南畔有“宋城”遗址,为当年杨文广所筑,有南北二城。南城习称“大城”;北城一称“官城”,驻指挥机关及其眷属。北城呈正方形,边长400米,今已泯湮无存。南城(大城)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南垣残存150米,西垣残存200米,残高10米,底厚15米,夯层11厘米;南门外、北门内各有瓮城,今已坍塌,惟土台犹存,略现轮廓。
安远城西500米有一相对平阔地带,当地世代相传系杨文广校场。校场中间有演武厅;校场西侧为校场坡,习称跑马道;校场南为香台山,山上厚家坪村有六郎坟(衣冠冢),世传为杨文广家祭处。其实,六郎坟为一方制高点,一俟登临,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概,可谓四方远近,尽收眼底。原来置身其中,居高临下,敌我动静、战场态势,一望无遗。
安远的地理形势,西南依香台山,东濒散渡河,南环清溪河,地当散渡河与清溪河汇流处三角地带。据安远,可以香台山为依托,既可溯散渡河谷北上,又能溯清溪河谷西去,可谓天造地设,易守难攻。不宁唯是,安远又当古丝绸之路上,一向人烟稠密,边贸炽盛,是以军民生活所需、物资供给无虞。安远与筚篥的地理形势颇为相似,地当宋关中重镇秦州与西夏间散渡河谷战略通道要冲,更两地南北遥相呼应,筚篥是安远的前哨,安远为筚篥的后援,唇齿相依,共成掎角之势,构成一南北、前后联防有机整体。日前置身于斯,颇感当年杨文广之所以运筹若定,筚篥之役告捷,乃至传奇般完胜,此中自有万无一失之安远后援之保障。
新闻推荐
全国“两纲”中期评估督导组来甘评估督导 程凯夏红民出席反馈意见会
全国“两纲”中期评估督导组来甘评估督导程凯夏红民出席反馈意见会本报兰州5月27日讯(记者朱婕)全国“两纲”(即《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评估督导...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