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安开幕新版《麦积悲歌》将赴三秦古都参演
《麦积悲歌》在兰州、西安、宝鸡、天水演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众多名家撰文评论,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副教授彭青,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雪潇,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杨云峰的三篇文章已在《天水日报》和《当代戏剧》发表,在《麦积悲歌》9月3日赴西安参加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演出之前,现将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处处长、陕西省剧协理事、陕西省评协理事、西安市剧协副秘书长杨居礼和西安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大秦腔》编辑部主编陈昆峰的两篇评论刊登于本报,以飨读者。
由市文化文物出版局组织策划,市秦剧团、市歌舞团联合创排的大型历史秦剧《麦积悲歌》,自2009年10月首演以来,已在兰州、西安、宝鸡和天水等地成功演出30余场,获得了省、市领导、各方面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荣获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新创剧目调演“剧目大奖”,2009年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点艺术创作生产资助项目。今年7月,该剧被省文化厅选定为甘肃省参加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参赛剧目,将于9月4日赴西安参演。
该剧上演以来,一方面扩大演出,一方面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领导意见,先后在兰州、西安、宝鸡、天水组织专家座谈会8次,征集到了许多宝贵意见,各地专家对《麦积悲歌》的进一步提升打造寄予厚望。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剧的艺术水平,更好地宣传麦积山石窟文化,同时,也为了该剧能在这次秦腔艺术节上再创佳绩,本着大手笔、高质量、精修排的原则,结合专家意见,剧组已于今年7月初开始着手修排的前期工作。考虑到该剧以后不断上升到较高层面的需要,剧组特邀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担任二次修排总导演,保留了第一稿的精华,重点修排了乙弗剃度、乙弗之死的高潮戏,增改舞美服装,调整了局部音乐,并且邀请上海歌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赵国良、上海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师胡华庆、造型师符凤珑对原有舞美灯光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制作。在重新修排打造过程中,剧组吸取国家、省、市专家的意见,使《麦积悲歌》更加精细、更加合理,舞台呈现更加完美,突出了麦积山石窟文化和壁画元素,使该剧成为能真正代表甘肃、代表天水的城市名片的精品剧目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并力争取得好成绩。此次修排将为冲刺2011年中国戏剧节,申报国家精品工程奖奠定基础。
这次省文化厅选调天水市创排的历史秦剧《麦积悲歌》参加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为这台剧目走得更高提供了平台。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修排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光庆,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奇若,市委常委、秘书长蒋晓强等领导先后分别于8月13日、8月19日、8月24日专程前往修排现场看望演职人员和观看排练演出,对该剧参加秦腔艺术节寄予厚望。目前,市政府已经拨付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这次修排。
8月24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奇若,市委常委、秘书长蒋晓强等市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光明剧院看望慰问正在进行二次提升修排的《麦积悲歌》剧组演职人员,并观看了排练演出。张景辉书记在观看了《麦积悲歌》部分场次的修排后作了重要讲话,并对该剧给予充分肯定。张景辉书记指出,《麦积悲歌》创排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西安、兰州、宝鸡、天水等地产生了很大了影响,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此次《麦积悲歌》参加中国第五届秦腔艺术节,对宣传天水,提升天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希望《麦积悲歌》剧组加紧排练,使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再次得到大的提升,更加光彩夺目,使其成为天水市的品牌名片,在提高天水知名度,促进天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这次参加中国第五届秦腔艺术节的演出,力争将该剧打造成为国家级艺术精品,并且预祝该剧在中国第五届秦腔艺术节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天水争得荣誉。
之前,8月13日,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奇若专程到秦剧团修排现场看望正在排练《麦积悲歌》的剧组演职人员,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麦积悲歌》参加艺术节提了三点意见。第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国秦腔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秦腔艺术盛会,参会的都是各省市的精品剧目,高手云集,角逐激烈,每一个演职人员都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紧排练,充分做好参赛准备工作,以必胜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力争在艺术节上取得好成绩。第二,以秦腔艺术节为契机,冲刺中国戏剧节和国家精品工程。“十年磨一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反复的改进和打造,要以这次秦腔艺术节为契机,按照艺术精品的要求,反复修改,精雕细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做好《麦积悲歌》剧目打造提升的工作,力争将《麦积悲歌》打造成为国家级艺术精品。第三,全力配合,切实做好修排工作。这次修排,国内著名导演石玉昆老师第一次和大家接触,希望大家积极配合石导演、曹编剧的工作,争取将这次修排工作做好,使《麦积悲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升一个大的档次。
8月17日、19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光庆前往市歌舞团、秦剧团调研,专门看望了《麦积悲歌》全体演职人员,并与导演石玉昆、编剧曹锐和主演窦凤琴、边肖等就剧目改编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光庆在讲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体排练人员辛勤修排表示衷心感谢。他说,《麦积悲歌》是天水市近年来贴近本土,挖掘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形成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舞台艺术作品,这次邀请著名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对《麦积悲歌》进行更进一步的修排,是为了打造具有天水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使《麦积悲歌》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其在更大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的传播力,让世界了解天水。王光庆要求全体修排人员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把《麦积悲歌》打造成剧情更加丰富,艺术表现更加细腻的精品,力争在西安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取得好成绩,回报全市人民对秦腔艺术的关心和厚爱,进一步繁荣天水市文化艺术事业。
总策划励小捷咸辉
总监制张景辉李文卿邵明
副总策划王光庆郭奇若高稼农张明孙周秦
策划苏定武彭卫吴治中杨春晓
监制杨建仁胡豫川
出品人苏定武董秦
统筹陈芳
编剧曹锐:中国著名编剧,国家戏剧文华大奖、精品工程奖获得者
导演石玉昆: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有《傅山进京》、《公孙子都》
舞美设计赵国良:上海莱思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
服装秦文宝: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灯光胡华庆:上海话剧中心国家一级灯光师
作曲张德宁:陕西戏剧研究院国家一级作曲
造型师符凤珑:上海昆剧院国家一级造型师
大型秦腔历史剧《麦积悲歌》来西安演出获得成功,让古城观众欣赏了一台难得的好戏。该剧由天水市秦剧团、歌舞团联合创演,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地域文化十分鲜明,受到了西安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对我而言,除了被戏感动,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记住了天水,记住了麦积山还有个“东方维纳斯”,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剧中呈现的人文历史,并膜拜那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坐佛雕像。
秦腔为媒亲吻西安
文化是最能牵动人的感情的因素,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只要文化渊源相同就能一拍即合、水乳交融。天水与关中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尤其秦腔艺术更是关中和天水观众共同喜爱的剧种。在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颁布一年来,天水市上下形成了融入大关中的思想共识,并加快了与西安文化、经济的交流。这次天水市党政代表团来西安考察并举行《麦积悲歌》专场演出,就是以文化打头,以两地群众共同喜爱的秦腔艺术为媒介主动融入关中、融入西安的具体行动。这个行动积极而有意义,犹如导演为剧中人设计的一个精彩“亮相”,一经施展便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不用说,这个导演自然是天水市的父母官了。《麦积悲歌》的西安之行非常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让西安观众欣赏了一台秦味浓郁的好戏,又借以宣传了天水的人文历史和风物名胜,同时还以主动融入的姿态给西安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种以文化打头的方式融入关中、宣传天水的做法很值得赞赏。相信随着《麦》剧的不断加工提高和不断巡演,将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关天文化的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对麦积山景区的知名度会有新的更大的提升。此话并非虚言,因为在演出之后就有许多观众在议论说:“没想到麦积山还有这么一段凄美的故事,还有一尊东方的维纳斯,将来一定要去看看的”。
强手联合打造精品
天水市文化部门采取强强联合的作法,组成了强大的创作演出阵容,意在将《麦积悲歌》打造成艺术精品。这一创作理念与实际呈现的效果正相符合,《麦》剧一登上西安的舞台便大受群众的关注,所举行的两场演出,让西安观众不仅对天水的剧团刮目相看,也对天水市文化部门刮目相看。《麦》剧的编剧曹锐和总导演韩剑英都是目前国内著名的编导,在艺术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们对《麦》剧情节的设计、矛盾冲突的组织、剧中人物的调度以及各场次的舞美灯光的运用都非常到位,使该剧呈现出大气厚重的风格,并有着牵人魂魄的魅力。尤其是剧作家匠心独运,深入开掘天水名胜麦积山文化,以西魏时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为依托,以麦积山第44号洞窟乙弗氏塑像的传说为素材,将乙弗氏与麦积山石窟中那尊“东方维纳斯”坐佛雕像通过一幅观音图联系起来,向观众彰显了一种宗教般的大慈大爱。《麦》剧的音乐设计、舞美设计和灯光、服装设计也均是外聘的高手,他们的合作使舞台呈现美轮美奂,达到了雅化,令观众赏心悦目,叫好不绝。特别是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扮演皇后乙弗氏的窦凤琴、扮演画师皇甫鸿的边肖,扮演柔然公主的袁丫丫,扮演魏文帝的刘维新,扮演太子元戊的石云霄等,个个演技精到,都能深入塑造角色,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组合可谓黄金搭档。还有该剧的音乐设计,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且不失秦腔韵味;主题音乐贯穿到底,配器上使用了大乐队,烘托了气氛,促成了剧目的成功,让西安观众大饱了耳福。西安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能在这里博得观众的无数掌声和喝彩声,说明戏是非常成功的。
揭示人性歌颂大爱
《麦积悲歌》选取了宫廷与民间、世俗与宗教的诸多素材,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进行了巧妙构思,实事求是地演绎了一段绽放着人性光辉的凄美故事,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尤其是所提炼的颂扬大慈大悲大爱的主题,更是令人感动不已。剧中的西魏皇帝出于政治之目的与强国柔然联姻,但却对柔然国的压力和柔然公主的骄横跋扈无能为力,不得不一再忍让并做出种种牺牲,尤其乙弗皇后更是承受了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耻辱。乙弗氏是一个有着菩萨般美善情怀的贤后,她热爱自己的国家和臣民,也热爱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然而在邪恶势力袭来时却不得不选择忍让和牺牲。柔然公主有恃无恐、骄横霸道,进宫后先废太子元戊,再废皇后乙弗氏,接着又逼令乙弗氏削发为尼,最后又逼令乙弗氏焚身自尽。这一切打击、蹂躏所带来的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然而乙弗氏为保国家平安,避免生灵涂炭,竟以一个女人的弱小身躯勇敢地一一承担了。她先是承担了儿子元戊被贬的亲情的痛苦,接着又承担了与夫君别离的爱情的忧伤,随后又承担了画师皇甫鸿(儿时玩伴)的友情的烦恼,最后又承担了被火焚的丧失生命的沉痛。自古弱国无外交,要想在强敌、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就得要采取忍让,乙弗氏的选择是明智的,何况她还有着菩萨般的大爱。这种忍让实际上也是一种舍弃,尽管舍弃对于一个美好的生命而言是十分悲惨的,然而这种“舍”也未尝不是一种“得”?她最终所得到的,不是其国免于毁灭,其民免于涂炭,丈夫和儿子免于戕害吗?全剧以美好的东西被撕破而结束,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美好的大爱,却最终彰显了人的价值并催绽了人性的光辉!《麦》剧之所以成功和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我想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麦积悲歌》的演出无疑是成功的,但是若要向精品迈进还有些许加工的余地。首先是剧名还可以再斟酌一下,目前的剧名还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未能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麦积山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别是“麦积悲歌”这个“悲”字过于直白,让人听着不悦;其次还可以再挖掘一下麦积山包括天水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包括民间的、宗教的),以使其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再次,乙弗氏被焚、以生命谱写大爱之歌后,所留给剧中人的感动和留给观众的感动还应再加强,让她的大爱和人性的光辉因果相继才好。感谢《麦积悲歌》让我欣赏了一台好戏,更让我记住了天水和麦积山。
(作者为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处处长、陕西省剧协理事、陕西省评协理事、西安市剧协副秘书长)
《麦积悲歌》让我记住了天水□杨居礼
《麦积悲歌》二次修排主创人员
前些日,天水市秦剧团一台大型新编历史剧《麦积悲歌》,以其编、导、演、音、美的全面高水平呈现,博得西安观众盛赞。场中十多次激赏的掌声,连连不断的谢幕呼好,似乎还表达不尽他们观赏的兴奋与赞美,是的,但凡好戏,都会给人留下如此深的记忆。
甘肃是古文物大省,麦积山是天水的古文物金牌。近二百个洞窟的七千多尊造像极其珍贵,就在眼前。然而时光如逝,这些千年造像身上的血气人脉、历史体温却越来越远、越来越凉。《麦积悲歌》的策划者、创作者眼光独具、想象丰富,从一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坐佛雕像“起范儿”,把她与石窟大规模开凿的西魏时期一位皇后乙弗的命运交织起来,注入了活态的历史人文精、气、神,顿然盘活了一台凄婉壮美的悲剧,也盘活了一座圣山,真可谓眼高手高功夫高,大手笔。
编剧是一位经验丰富、才华卓著的剧作家,她善于构思戏剧冲突,善于刻画人物,在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中,层层递进,把故事推向高潮,把作品的思想境界推向至高点。整个演出在屈辱、悲怆、大爱、崇高、壮美的气场中进行,干净利落、浑然一体、震撼心灵,剧本的基础作用功莫大焉。
剧中的西魏文帝被柔然国公主以强凌弱,步步相逼,一而再再而三忍让屈从,苟且偷安。乙弗皇后不仅遁避斗争锋芒,反而以善抗恶,以爱抵恨,甚至不惜自毁,舍生取义。对她的这种操守,这种境界,以及剧场中已然氤氲的某种宗教精神,该如何看呢?需要先说的是,在“斗争哲学”绝对化盛行的年代,《麦》剧是无出路的。很庆幸,思想僵化、形而上学大行其道的极左时期,一去不复返了,人民早已如弃敝屣地把这些东西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更新了自已的头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人为本,不断地包容、吸收着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成果丰富发展自己。1400多年前的西魏王朝,积贫积弱,面临强势的东魏和彪悍的柔然国的夹击,势所必然。在生灵涂炭、国将不国的战火前,抛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偏激之见,不以恶抗恶,不以逆制逆,救万民于不覆,这个抉择,今天看来,既非迂腐,更不是投降主义。何况,乙弗为了弘发潜在于人类本性中爱己及人的大爱之善,毅然不惜毁灭自己一切,视死如归,这种为了追求人本价值而一往无前的“以身饲虎”的大无畏精神,在今天、明天、将来,难道不会继续焕发可资借鉴的光华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价值体系的宗教,其整体的虚谬性和局部的真理性必须加以辩证的认识和区分。同时,实在的历史事实也向我们表明,人类几千年以来,以侵占他人、杀戮良善为目的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都像发难者燃起的烽烟一样,荡然无存了,而伟大的人文精神及其创造物却留了下来。伴随着人间的至爱和创造力,亘古永存,麦积山石窟就是其中之一。看了《麦》剧,更增添了一份崇敬。大爱麦积,仰之弥高!
具体再说《麦》剧的艺术,这个戏耐人欣赏,令人陶醉,窦凤琴、边肖,一旦一生,像两根顶梁柱撑起了这座艺术大厦。天赋的嗓音,可助他们游刃有余地塑造角色,刻苦的角色磨炼,使他们的唱腔和表演更人物化,物我两忘,引人入胜,边肖如此,窦凤琴更如此。我比喻二位如同一部优秀交响乐的首席小提琴、首席小号,没有了他们,戏便要顿然失色。当然,石云霄(饰元戊)、袁丫丫(饰柔然公主)等演员也都很有实力,胜任角色,为戏增色不少。柔然公主有恃无恐、缺少家教的一面,固然要渲染,也有看头,但柔恨阴毒、工于心计的一面似应再着笔墨,以图更人物化而非漫画化。
站在幕后的灵魂人物是导演。戏的成功,首先是他不刻意追求作品浅薄的功利性,而集中精力打造艺术性,这使他和平庸的导演拉大了距离。他谙熟戏曲规律,并巧妙融入不少现代艺术元素,突显了古老剧种的时代感。在把握全剧的起承转合中,他像一位写文章的高手,既统观全文的立意谋篇,又精雕细刻每个段落的炼字造句,最终锻造了《麦》剧悲壮、大气、崇高、流畅、恢弘的个性,迥然有别于他《百合花开》等其他优秀之作。在不少场合,比如麦积尼庵的几场戏,他挥洒自如的大群众调度场面,众尼用木鱼的敲击声营造戏剧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服务主题思想的创造性笔法,都紧扣着观众的情绪,印象殊深。
难得的是这台戏的主创人员高手云集,功力齐衡。在西安评论会上,音乐界高度评价了作曲、配器对本剧音乐上的贡献。在保持“地道的秦腔”基础上,对秦腔丰富多彩的悲情板式的创造性运用,铺垫性、过渡性旋律的精彩书写,大编制混合乐队娴熟的配器驾驭,这些亮色,对本剧能冲到今天的高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功不可没的还有舞美设计。贯串始终的是几根白色的擎天立柱,配以几件可随意组合的白色台阶,伴以天幕软件的景色变幻,为全剧提供着不同的时序与空间。规避了繁琐、大制作之嫌,空灵、简洁、主体意识明确,省力省时省资,便于导演调度,便于演员表演。当然,灯光、服装、道具、化妆、效果也都下了功夫,可圈可点之处不少,限于篇幅,此不一一絮聒。总之,《麦》剧的思想、艺术、制作等多方面独有建树,值得肯定。它不仅是一台成功的戏,更主要是它成功盘活了麦积精神,盘活了麦积山,盘活了天水文化。这里,谨向支持、策划、监制的各位领导和剧组全体演职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祝《麦》剧层楼更上,取得更大成就。
(作者为西安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大秦腔》编辑部主编)
一台戏盘活了一座圣山——大型秦剧《麦积悲歌》赏评□陈昆峰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光庆赴市歌舞团、市秦剧团调研并与剧组人员座谈。
▲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奇若与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局长苏定武观看《麦积悲歌》二次修排。
▲市文化文物出版局组织召开《麦积悲歌》剧本研讨座谈会。
▲《麦积悲歌》六月初在西安演出后领导与演职人员交谈。
8月24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市委常委、副市长郭奇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蒋晓强等领导在修排现场慰问演职人员并观看排练。
《麦积悲歌》演出剧照
新闻推荐
宫腹腔镜作为现代微创技术的代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妇产科、不孕不育领域的运用。天水女子医院妇科专家介绍,宫腹腔镜技术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因其创伤小、疼痛轻、术...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