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本报今日起开辟《人才风采》专栏,宣传报道天水市各类优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弘扬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精神。
□记者陈少娟
投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甘谷发电厂是国家三线战备电厂,原有两台12MW中温中压凝汽式燃煤机组,在老一代甘电人的艰苦创业下,创造了六个安全生产超千天的长周期安全纪录。这个获得国家多项荣誉的老厂也曾面临过被关停的命运,现如今累计完成发电量16.8亿千瓦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79亿元的大唐甘谷电厂成了甘谷的支柱企业,是什么让它实现了从小机组到大企业、从被关停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大唐甘谷电厂厂长乔万谋告诉记者:“企业的核心是人才,人才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企业来说,没有资金不可怕,没有市场不可怕,没有过硬的人才最可怕。人赢则赢,谁拥有过硬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以及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的不断投产,甘谷发电厂机组设备陈旧、能耗高、污染大的劣势日益凸显,2001年被国家列入计划关停名单。2002年年末,电力体制改革的春风,为归属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甘谷发电厂催开了创业发展的希望之花。
在企业存亡的关键时刻,管理层进行大幅度改革,决定走“以大代小”技术改造之路,用两台330MW亚临界空冷凝器式发电机组彻底代替两台12MW中温中压凝汽式燃煤机组。乔万谋告诉记者:“‘双投\’实现以后就预示着电厂由原来的老小机组变成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能耗指标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在全国处于电力领先行列。”
然而,从两台12MW中温中压凝汽式燃煤机组到两台330MW亚临界空冷凝器式发电机组的“双投”改造和运营管理,对大唐甘电人来讲无异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要顺利实现新老机组的无缝对接,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
乔万谋说:“当时面临两个困难,一个是建设人才和生产人才不足,且缺乏经验,干过大机组的职工少。一个是职工的观念还停留在小机组管理的思路上,对大机组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不清晰。”
为了让职工尽快适应新机组运行模式投产发电的需要,厂里决定先从人才改革入手,组织新进厂大学生和部分老机组优秀运行人员,先后前往大专院校和发电公司进修学习,通过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员参与兄弟电厂的检修维护工作,提高大机组的检修技能和经验。同时组织辅机运行人员参与发电厂的操作管理。柴承杰和孙宏伟正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骨干。
在新机组投产之初,技术人员发现二号发电机有三瓦的震动,而且震动数达到了最高值,超过了两百微米,因为当震动超过一定数值后将严禁启用。对此问题孙宏伟和柴承杰认真琢磨、钻研,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所学的新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了这一技术难题。
柴承杰说,他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上现场检查设备,进入检点系统,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而对设备维护检修。孙宏伟说:“问题都是在安装和制造过程中发现的。油档出现问题,就对油档进行改造;滑消系统膨胀不畅,就改造滑消系统,进行研磨间隙调整。有一次,在安装滑动系统时把一套系统丢失,最初没有发现,在改造过程中,经过调试、重新安装,才达到了标准值。”
经过大幅度的技术和人才革新之后,企业能耗指标在比原有能耗指标还低的情况下,大唐甘谷电厂的生产能力、发电能力增长了近三十倍,污水排放实现了零排放,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在工程建设节奏迅速、企业体制发生改变、新旧设备巨大悬殊、新老人员不断更替、新旧思想剧烈碰撞的进程中,大唐甘电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今日的大唐甘谷电厂正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奋力拼搏,昂首阔步走向新征程,为甘肃公司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集团公司进军500强而增砖添瓦、再立新功。
新闻推荐
...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