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少娟
作为一名高校教授,多年来,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历史地理、旅游经济、区域开发史、天水历史文化及软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秦早期研究和陇右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并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被选为甘肃省“555”人才第二层次人选——他就是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中心常务副主任雍际春。
秋风瑟瑟,秋雨绵绵,记者在天水师院采访了雍际春。
在从事历史专业教学工作中,雍际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2008年由他主讲的《中国历史地理》课程被列为省级学校精品课程。由他具体负责并组织实施的陇右文化学科,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学科研究体系和课程实践体系;主持完成的《陇右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2008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雍际春把精力倾注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他主要就中国古代史、秦汉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文化史、西北史地、西北经济开发史等领域进行研究。
天水作为秦文化的发源地,天水秦文化也是秦早期文化,雍际春在他的《嬴秦故园——天水秦文化寻踪》等著作中第一次系统梳理了天水地区秦文化遗址文物的景点分布及文化特点,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秦人在天水的兴起、壮大和建国的历史,并首先提出了“天水秦文化”这一新学术概念。
雍际春告诉记者:“秦王朝的制度和文化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秦王朝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天水,在天水发展了300多年,最初形成的文化特点实际上就是秦王朝或者说秦文化的核心特点。”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发现于1986年,雍际春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出版了《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研究放马滩木板地图的学术专著。该书将中国地图学理论形成的时间从魏晋上推到战国时期,获得了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第四届全国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雍际春说:“天水放马滩实物地图的出现把中国的绘制地图历史从2100多年前推到了2300多年前。天水放马滩实物地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地图学理论和地图的绘制工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个地图成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地图。”
近年来,天水市把旅游富市作为“五大战略”之一,旅游发展蒸蒸而上。上世纪90年代初,雍际春与他的同事将目光瞄准了旅游业,开始致力于天水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天水历史文化的主体由伏羲文化等“五大文化”构成。同时,他在《伏羲文化与天水旅游经济发展研究》项目中不仅提出开发天水伏羲文化资源的方案,而且首次提出天水的别名为“龙城”的构想,并写出详细论证,得到全市上下的高度关注,对宣传天水和推动天水旅游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自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雍际春又将陇右文化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相结合,开始了新的探索。雍际春告诉记者:“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我申报了一个教育部项目《关中—天水经济区人际关系与生态文明研究》。今后将以陇右文化、天水文化为主,结合中国经济的关系、开发与环境变迁,包括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的意图进行一些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出陇右文化的文化特点,包括它的地域特征。”
多年来,雍际春的研究成果已是硕果累累,现已出版专著、合著及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秦史、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甘肃黄土高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地域文化等方面,一些学术观点和成果被海内外报刊介绍或转载。其中《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一文,首次就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一文获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与光明日报社“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征文一等奖;《抗日战争中的回族》(合著)一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回族抗战的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早期历史及其文化形态研究》等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20余项。他个人于2002年和200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陇右文化学科带头人;2005年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新闻推荐
□记者何郁【本报讯】记者从市旅游局获悉,今年1—9月,天水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7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2%。今年以来,天水市加快麦积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