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性格禀性各异,其行为习惯也就不同。少年儿童正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如何立足实际以行为教学和日常引导为抓手,适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其实就是从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使之言行举止符合规范。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抓好少年儿童的养成教育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要通过抓细节性教育,让学校德育教育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抓住这些细节开展行为教育,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尤其行为习惯需要通过多次不断地重复才能养成,故在抓细节过程中,应该用赞赏、鼓励的方式面对少年儿童的点滴进步。
要通过抓体验式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和贴近生活的体验活动,因为少年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做好“镜子”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孩子创造体验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矫正行为、获得教育。
要适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少年儿童在课堂内外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主题班队活动,使学生在卫生习惯、文明礼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得到提高,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批评。诸如开展“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的行为展演、“争做文明礼仪好少年”的演讲比赛,塑造学生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形象。
要充分发挥课堂纪律的约束力,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途径,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战场”,因此从强化课堂纪律着手,充分释放课堂教学的约束效应。纪律不仅是学习的保证,更是行为的准则,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而班级纪律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课堂主渠道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内外哪些该做那些不该做。如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就得及时纠正,进行良好行为的规范化训练。
要深化感知教育。感化促使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教育时期孩子们的个性不尚未成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不明确,常常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发挥感化功能,让少年儿童懂得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只有用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作指导,才能真正引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诸如每次发现校内有垃圾杂物等,都将主动弯腰拾捡,用这些具体行动引导学生做同样的事,绝不能对孩子的教育老是停留在口头上,要用实际行动做示范、当表率。
“养”即培育、训练、修正的意思,是一种长期地自觉自愿的意识行为。“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家校合一的教育形式,培养少年儿童知、情、意、行等良好素质,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并形成固有的个性特征。总之,实施行为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根本。深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有效解决好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教和养,以此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天水市秦州区五里铺中心小学段月娥)
新闻推荐
□记者姬旺芳通讯员安君芳【本报讯】由国际监测专家舟瑟夫·特纳尔、国内监测专家梁伟忠组成的国际复查组日前结束了对天水市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的复查。此次复查为期15天,项目自2004年...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