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关习俗的来历
贴“福”字:民间贴“福”字,传说最早始于姜太公。据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百姓过春节都贴“福”字,以驱穷神。宋人关自牧《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神......”这里“迎春神”即“福”字,可见此俗最晚起于宋代。
门神: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关于门神的记载很多。汉王充《论衡·订鬼》中说,“神荼”和“郁垒”住在一个名叫度朔的山上,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桃树东北有鬼门,为万鬼出入的门。“神荼”、“郁垒”二神居其门,负责检查所有的鬼,凡害人的鬼都用苇索捆起来,丢给老虎吃。《国策·齐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神话,也是最早的门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神也由不同的人物顶替,各地最流行的是《鞭锏门神》,据《三教搜神大全》载:“唐太宗有病,心神不宁,睡梦中见有鬼魅呼嚎,抛砖揭瓦向他打来,使得他夜不得眠,又惊又怕。秦琼说:‘臣平时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还怕什么鬼魅不成,愿同敬德为陛下把门。’两位将军在宫门一站,果然有效。唐太宗得以安眠了,他不忍二人久站宫门守护,便令画工描绘了两位将军的戎装像,贴在宫门,也能使他入睡。”从此,这个神话广为流传,秦琼、敬德也就成了门神。
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的神画。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之俗。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后来,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县的杨家埠、河南的朱仙镇成为中国民间年画的四大产地。
压岁钱:古籍《开元天宝逸事》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嫔妃们在春日,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为了让她们玩的痛快,宫廷钱库就散些钱给她们,后来此俗传入民间,就成为最早的“压岁钱”。
元宵节
元宵节俗称“过十五”。既是春节的继续,又是春节的高潮。民间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元宵节在古代又叫“上元节”。上元这一称呼本是道教用语,即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由于道教在古代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所以这种称呼也被广大群众所使用。
元宵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始于汉代初年。汉高祖刘邦死后,刘邦的夫人吕后及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形同篡夺。吕氏死后,刘邦旧臣周勃、陈平等人在正月十五这天扫除诸吕势力,拥立刘氏家族的汉文帝即位,将国家权力重新归到刘邦的后人手中。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汉文帝也就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出宫与民同乐,以示庆祝。这天的晚上逐渐被叫做元宵、元夕、元夜。元表示元月,第一个月,即正月;宵就是夜。一说是始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礼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此后相沿成俗,历代相承,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
元宵节的中心是张灯和观灯。正因为如此,元宵节也叫灯节。到了唐代更为兴盛,将放灯时间,从一夜增至三夜。《开元天宝逸事》载,唐玄宗时,放灯发展到热闹的灯市,“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朝野佥载》又记:这时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人崔液《上元夜》诗曰:“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绘了当时放灯赏灯的盛况。到了宋代,放灯增至五、六夜,灯市更是盛况空前,各种彩灯,五颜六色,千奇百怪,有山水人物,有花鸟鱼虫,有灯球、灯塔、灯山,有灯亭、灯牌、灯楼,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明代定都金陵后,放灯增至十夜,为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代仍然盛行放灯,城市放灯自十三日至十六日通宵。唐宋时,灯市还出现了灯谜和杂耍技艺;到明清两代,灯市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1949年以后,正月十五闹元宵仍在各地盛行。陇东南一带农村,一直流行正月十五点面灯的习俗。做面灯的原料,是当时种植的粘糜子面。元宵节一大早,妇女们就开始和面,把面捏成各式各样的面灯,在蒸笼里蒸熟后晚上当灯使用。做完面灯之后,接着就做“相灯”,即给全家人包括出门的人在内,每人按属相做一盏相灯。同时用蒿杆缠上棉花,插在灯窝。这些面灯和相灯,盏盏都是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手法巧妙,风格各异。傍晚时分,大人小孩,便开始送灯。都要把自家最好的面灯,分别送给友好的邻居和亲房,以便交流技艺,增进团结。但是,如果谁家死了人,就不能做灯,他家的灯包括相灯在内,会靠邻居赠送。无论平时关系如何,都要给丧家送灯,否则会被人讥骂。夜幕降临以后,各家就开始点灯。先由年长者用线香蘸上清油,把一盏盏的面灯点着,然后由大人小孩分放各处。包括粮囤、井桩、畜圈、厕所,凡是有人去的地方,都要点上面灯,决不能有黑旮旯存在。特别有趣的是,要给槽头上点盏猴头灯。因为孙悟空是“弼马温”,点上猴头灯就意味着六畜兴旺,四季平安。待灯一点亮,那些姑娘、媳妇们,便三五成群,走家串户,观灯赏灯,所到之处,接待甚佳。这个时候,有个别婚久的媳妇,因盼子心切,乘人不注意时,就开始偷别人家的面灯,以为偷到了儿女。有的缺少孩子的家庭,把相灯要连点三天三夜,以示人丁兴旺。天水西路一带农村风俗,在元宵节晚上用谷面、糜子面、荞面做成十二生肖形象,或家具形状的面灯,在蒸笼里蒸熟,上插缠有捻子的麦秸或胡麻杆,用清油浸泡,点燃后放在门墩上,有“点了灯,明了心”之说。然后全家老少各持一盏点燃的面灯,在宅院四周转圈,俗称“绕灯”。并互相在耳朵鼻子前照一照,意为驱除虫害,避邪免灾。同时念念有词:“寻什么呢?寻蚰蜒、跳蚤、壁虱呢;寻着了没有?寻见了;打死了没有?打死了;我没打死,‘张天师\’的花马儿把它踏死了。”之后,将面灯藏在屋门垴或大门顶,直至捻子燃尽。次日将点过的面灯切片炒食,称作“倒灯”。有的农家还要捏一个比较大的形似麦垛的“糜面墙”,放在庭院中,象征来年五谷丰登。元宵节晚上,小孩子要挑着各式花灯(旧时多自己制作,现在都购买现成的),走街串巷,以示岁岁光明。各寺观正月十五晚也要点灯,寺院点灯都取108数,为佛家吉数。
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此俗源于东方朔设计使宫女元宵能与父女在长安相会的传说。汉武帝时,有一名叫元宵的宫女,自选进宫后,便与父母和妹妹不能团聚,因此,产生了投井的念头,但由于遇上东方朔而获救,并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东方朔去元宵家中作了要其父母和妹妹到正月十五晚进京找元宵的安排。而后在长安又传出“正月十六焚身”的封条签语。处于非常惊慌状态的人们向他苦求解脱此劫之法时,东方朔却说:“正月十三火神君会来长安察看,你们可到城西北十里大道口等候,到未时,会过来一个骑粉红色银驴的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众父老拦路哭求,或可全城得救。”果然到了正月十三未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个骑粉红色银驴的姑娘,父老们拦路苦苦哀求。这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即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罢,赐一红贴,掉驴回身,扬长而去。老人们拿着红贴,来到午门,予以献上。侍卫接过红贴,来到金殿,据实禀报。汉武帝接过红贴,上写偈语是: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忙问计于东方朔。东方朔献策说:“听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又经常为皇帝做汤圆。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上汤圆,万岁焚香上贡,传谕京都千家万户也做汤圆,一齐敬奉驾临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会使他心软下来。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内,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好像满城大火,必能骗过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谕晓城外臣民,十六晚上进城观灯,万岁、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玩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汉武帝听罢,就传旨按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人们张灯结彩,城外的人们也进城玩灯。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他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诉说衷肠。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元宵也照样借此机会与家人团聚。因十五上供的汤圆元宵做的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由此正月十五吃元宵就富有了团聚的含义。省内的好多地方历来都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农村一些边远地方没有吃“元宵”的习俗,但在十五早上吃臊子面,中午吃饺子,晚饭无定例。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耍社火、唱大戏的,一般都要在这天举行“谢将”仪式,结束春节的欢庆活动。习惯上,过了正月十五,春节期间的祭祀、拜年、走亲访友、喜庆等活动,也就结束了。但是在有的地方,正月里还有一些节俗事象。
正月十六日:传说这天百神显圣,游游走走,就把疾病都游掉了,可以避灾得福,消除百病。所以,人们都要走出家门在村头、田间或众人常聚之地,游游转转。特别难得有出游机会的妇女更是乐意出去走走,互找妯娌、姐妹、七姑八姨拉家常,寻开心,休憩放松。忌做针线活,怕“扎出百病”。这种活动民间叫“游百病”。在出游的同时,遇到柏树,还要采点柏叶,谓之“扳百病”,“柏”与“百”谐音,就是扳掉百病的意思。(天水人祖庙会例)。
据有关史料记载,“游百病”是我国古代元宵节民俗活动中的一项。在整个明清两代乃至近代都十分流行。不过对这项活动,南方和北方的叫法不一,活动形式也不同。南方称“走三桥”,就是说出游必历三座桥;北方桥不多,所以称“走桥”、“走百病”或“游百病”。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中云:“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避人,名曰‘走百病\’。”清代高大奇曾写有《灯市竹枝词》6首,其四云:“鸦髻盘云插翠翅,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诗后原注云:“正月十六夜,京师妇女行游街市,名曰‘走桥\’,消百病也。多着葱白米色绫衫,为夜光衣。”这些记载和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第二十四回、四十五回里所描写的“走百病”的习俗相一致。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在甘肃省城乡汉族民俗中一直广泛流行。这一天,各地城乡民众都要到当地佛寺、道观中去上香火,祈求平安,祛除疾病。天水城区,这天举行盛大的伏羲庙会,四路八方民众云集伏羲庙,纪念伏羲诞辰,在庙内柏树下疗疾祛病。(下)
俗漫谈
陇右
新闻推荐
天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举办2011年春季大型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的通告
为了加强广大用人单位与各类人才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推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各类人才充分就业,天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决定,举办2011年甘肃东部人才市场春季大型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现将...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