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辛闻
在天水人的生活中,“节会”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刚刚过去的一周,2017(丁酉)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28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众多海内外华人齐聚天水寻根祭祖,众多文化活动逐一亮相。作为市委机关报《天水日报》在这重大活动节点,精心组织策划,推出了“喜迎节会”“节会进行时”“节会访谈”等栏目和专版,对节会各项工作作了全方位报道,如各项筹备工作、公祭伏羲大典、祭祀女娲典礼、武山水帘洞祈福文化旅游节以及各项文化论坛、文艺展演等,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本报有特色的“自选动作”也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天水要闻”公众号上线
6月20日,在天水商贸城,市委书记王锐与市委副书记、时任代市长王军共同按下启动仪,标志着市民期待已久的天水会展中心正式开馆。会展中心开馆仪式,也成为刚刚上线的“天水要闻”公众号重点关注的消息。
“天水要闻”由天水日报社主办,天水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采访中心负责运行,内容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编发,实现时政新闻产品在报社各媒体之间的互联共享和分众化传播,通过新媒体强大的技术支撑功能,全方位、多角度表现,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天水要闻”公众号一上线,即紧紧围绕节会期间各项活动,充分体现了“天水要闻”公众号“准”“新”“微”“快”“深”的特点。接下来的节会时段中,《天水日报》一版刊发《中华伏羲文化论坛举行》《2017(丁酉)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隆重举行》《武山水帘洞祈福文化旅游节开幕》等报道。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同时,随报道推出“天水要闻”公众号的二维码,读者在阅读报纸内容的同时,通过公众号获取了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为宣传节会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天水要闻”的进一步发展聚集了人气。
“节会那些年”如约而至
1988年,时值龙年。当年6月26日,天水市政府在伏羲庙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伏羲祭典活动。祭典活动期间,天水艺术品风情展览在市群艺馆展出,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根据伏羲传说绘制的伏羲故事画展在伏羲庙展出;龙年天水民间艺术品展览在人民公园举办……这是天水市第一次举办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之后,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成为了天水儿女乃至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文化盛宴,也成为天水市彰显旅游产业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平台。
从2007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及伏羲文化旅游节固定在6月22日开幕。于是,6月22日这看似平常的一个日子,却有了不同寻常的涵义,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今年6月22日,第28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本报推出了专题版面《节会那些年》,较为完整地回顾了历年节会举办情况,使节会这张亮丽的天水名片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谒祖朝圣》隆重推出
6月21日,本报开始推出“谒祖朝圣——第28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特别策划”,21日至24日,共刊发20个专题版面。与此同时,由天水市人民政府节会组委会办公室与天水日报社联袂策划,天水日报社负责编撰的节会会刊《谒祖朝圣》正式出版发行,《谒祖朝圣》紧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突出了天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资源优势。全书分“肇始、发祥、沉淀、嬗变、跃动”五部分,笔触从中华始祖伏羲开始,在“中华始祖”“人文璀璨”两节,展现了蔚为大观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等;“古风遗韵”一节聚焦天水古民居文化、传统古村落文化、地域特色显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龙城新貌”“开放共享”两节中,对今日天水的实力和魅力做了全方位展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双红】2016年,天水市提前淘汰“黄标车”共274辆,目前县(区)已兑付提前淘汰“黄标车”奖励资金近345万元。《天水市提前淘汰“黄标车”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奖励资金承...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