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塑造人生
辛启荣先生今年78岁,头发虽已花白,但身板挺拔、耳聪目明,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笑声爽朗。一说起他的“宝贝”,老先生更是如数家珍:“这是麦积山的小沙弥,这是菩萨像……”一边说,一边捧在手里摩挲着。
在辛启荣的客厅内,摆放最多的就是泥塑的佛像。一尊尊手掌般大小的泥塑,垂眉低目,面带微笑,神态慈祥,栩栩如生。这些泥塑作品都刷了金箔,使泥塑作品更好保存,看上去也金光闪闪。辛老先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泥塑训练,但出自他手的作品却并不亚于专业大师的水准。他出生于秦州区牡丹镇人,幼年时就很喜爱玩泥巴,捏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后来他照着奶奶的模样捏出的泥塑,见者无不惊叹,甚至在全村引起了轰动,从那时起,辛启荣便开始用泥巴捏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用普通而卑微的泥土塑造出深厚的喜怒哀乐。
自1957年参加工作起,辛启荣先后在天水市文化馆、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天水县文化馆等单位工作。1962年,辛启荣进入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工作,这一干就是八年,也正是这八年的经历,让辛启荣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临摹麦积山佛像。他是麦积山上最早的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批泥塑作品的临摹者。那时的麦积山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20岁的辛启荣守在这里,每天和泥巴作伴。也正是这日复一日的重复,辛启荣的泥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两根自制的铜片,就是辛启荣完成泥塑作品的全部工具。
与山石作伴,让辛启荣对于奇山异石也情有独钟。1996年,辛启荣时任天水电视台任副台长,以他为主创的《三国古战场》剧组在祁山拍摄外景时,他在祁山堡的河里发现了几块形状奇特的石头。辛启荣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拿在手里端详,这块经过河水冲刷的石头上有人物和动物的形象,甚至还有“女娲补天”的图案。这让辛启荣欣喜若狂,闲暇之余便守在河边捡石头。三天时间他捡了三大箱三百余块奇石。经过挑拣,辛启荣留下一百余块,这些石头除了形似动物,更多的则是一方方蕴含着天水本土文化元素的石头。
辛启荣的摄影生涯开始于1958年。在麦积山工作的八年间,辛启荣凭借一架普通的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沉醉于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光辉中,一尊尊佛像、一块块壁画,辛启荣整整拍摄了4000多幅作品,就这样,他完成了麦积山文管所石窟艺术史上第一次摄影图片建档工作。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300幅图片被刊登在《大公报》《澳门报》等报刊上,让麦积山第一次走向了海外。
调离麦积山后,辛启荣先后在天水县文化馆、天水电视台工作,1986年进入天水电视台时,一台红旗牌照相机,就是辛启荣日日不离手的伙伴。他走遍天水的大街小巷,将天水的街道、美景、烟火尽收眼底。那时的天水街道,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更没有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有的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一条条蜿蜒的小巷,随处可见小商贩坐在街角的一隅。翻开辛启荣的相册,一张张黑白照片仍然述说着纯真无华况味。
时至今日,每一张照片,辛启荣都能说出拍摄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些照片里的主角,有前来参加活动的领导、名人,也有普通的市民,辛启荣用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为天水留下了一帧帧宝贵的历史资料。翻阅这些相册,便仿佛是在浏览龙城天水数十年间的发展变迁史。
辛启荣还是天水航拍第一人。当年,走遍了天水的街巷之后,他想以更广阔全面的视角俯瞰天水全貌。他借来一架飞播造林用的“安尔”直升机,卸掉舱门,自己坐在门边,两条腿悬空,仅绑着一条安全绳外加一条挡在半身处的长梯,他手持摄像机,半个身子悬空在外,由几百米的高空处俯拍秦州、麦积全景,麦积山、仙人崖、石门等美景尽收眼底。高空的劲风吹得脸颊像刀割般生疼,可看到摄像机中的美景,从高空中看到自己成长的故乡,辛启荣内心激动无比,拿着机器的双手都在颤抖,待到拍摄完毕,辛启荣的双眼流泪不止,好几天都没缓过来。
辛启荣见证了天水的改革开放40年历史,也用手中的相机和胶卷讲述着属于天水人的老故事。2001年,辛启荣从电视台退休,但他并不想闲下来蹉跎光阴,便将自己一生积累的成果与心得整理成册,先后出版了10余本著作:《祁山奇石》《辛姓族谱》《天水历史名人》《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航拍天水》等,极力对外宣传天水。他还将自己于1977年-2013年所拍摄的34类780余条部珍贵的音像数据资料及7本书的电子资料捐赠给天水广播电台、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收藏,并留作见证天水发展的重要资料。在天水市档案馆,专门有一个柜子是存放辛启荣捐赠的音像及数据资料的。
这些被他视为珍宝的影像资料原件全部捐赠出去,几乎毫无保留。“这些资料在我手里,只能是纪念品,而捐赠出去给更需要的人,用在天水的文化发展与建设上,丰富天水历史资料,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了解天水的发展史,何乐而不为呢?”他严肃地说。
纵观辛启荣先生一生的成就,如果用数字可以概括得出一个脉络,那就是这样的:拍摄了2000余幅新闻图片、采制专题节目300多条、收藏祁山奇石100多块、创作泥塑作品200余尊、出版书籍文字20余万字,还获得全国、省、市优秀电视节目奖50多项……辛启荣的一生,是辛勤耕耘的一生,永不止步的一生。从麦积山开始,他的脚印踏遍了天水的每一个角落;因石窟泥塑带来的震撼,他深陷天水丰厚的历史文化之中;因为踏入新闻这一行业,他诠释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
说起辛启荣,很难用一个头衔为他定位。他是新闻工作者,曾任天水电视台副台长;他是泥塑家,曾守着麦积山临摹数百个佛像雕塑作品;他是收藏家,家中的奇石数不胜数……在他家中摆放着的泥塑、石头,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物件,摆满了整整两个架子,放不下的被他小心地收藏起来。因为他收藏的物品数量惊人,且极具历史文化价值,今年他的家被秦州区东关街道办事处授予“家庭博物馆”的荣誉,秦州区委区政府更授予他“秦州工匠”的称号。
■辛启荣家中的每一个物件,似乎都能映射出天水的历史变迁。8月20日,记者来到了辛启荣的家。简洁素雅的房厅内,靠墙的木柜上摆满了辛启荣亲手创作的泥塑作品,让朴素的房间充满了无尽韵味。
用真情回馈故乡
□本报记者 马 楠 实习生 李樱龙
用镜头书写光阴
>辛启荣先生的泥塑作品
新闻推荐
天水市的王女士以38.2元的价格买进博创科技。她说:“我当时是因为追涨买进,买进的虽不多,只有三手,但目前被套得较多,现...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