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余碧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绝大部分农民住的是土坯房,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农民人的经济水平提高,土坯房逐渐不复存在,变成了现在亮堂的大瓦房甚至是小洋楼。住房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近日,记者来到秦州区娘娘坝镇钱家坝社区,听村民们讲述这些年农村住房的变化。
灾区人民住上了“洋楼”
整洁的水泥路,白墙红瓦的住宅小区新颖别致,学校、卫生所、供销综合服务社一应俱全,清澈的泉水从山涧顺势而下,环绕着社区潺潺流淌……9月初,当记者来到秦州区娘娘坝镇钱家坝社区时,优美的自然环境、典雅别致的人工景观,若不是提前被告知这里是娘娘坝镇钱家坝安置区,真还让人以为是一座新近开发的旅游风情小镇。
午饭后,52岁的社区村民杨学兵和往常一样来到社区卫生室门口乘凉,那里已经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屋檐下纳凉了。小区后面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小区外面潺潺地流水声描述着这里的变化。
“一抬头就能看见山,一低头就能看得见水,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如今城里人开始羡慕我们村里人的日子啦。”细数着这里舒适的生活,杨学兵笑逐颜开。
2013年7月25日,天水市突降暴雨,娘娘坝镇因暴洪及山体崩塌、泥石流等群发性地质灾害,受灾损失严重。经过多方研究,在钱家坝选址进行异地搬迁工程,安置区新建住宅楼38幢,安置了受2013年暴洪灾害严重的柴家庄、马家坝、小南峪等村庄的648户人。
杨学兵所在的柴家庄及附近几个村庄被淹没,很多村民像杨学兵一样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
“要不是政府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住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日子。”杨学兵把记者领到自己家泡茶招待。记者看到,这是一套三室一厅97平方米的房子,一进门,一幅用相框装裱的“和气致祥”的十字绣让人看着分外温暖,光亮的地板砖、一应俱全的家具,新家窗明几净、舒适安逸,两个孙子在卧室甜睡,一家人其乐融融。
“房子一共花了11.5万元,其中付现金是6.5万元,剩下的5万元是由政府提供为期3年的贴息贷款。这里啥都方便,真没想到自己还能住上楼房。”杨学兵感叹地说。
40年房子的演变
杨学兵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他们4户人家住在爷爷留下的一个四合院的土坯房里。
“一家人是一间房,我记得当时我和父母、两个妹妹、一个兄弟住着一间房,晚上睡觉时,6口人挤着一个炕。”杨学兵说,房子也是破败不堪,有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因为没有钱修补,一家人只能凑合着住,买什么都要下山,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很不方便。
1988年,杨学兵因为结婚和兄弟分家,盖了四间新房。
“房子的大部分都还是用得土,只有前面用了一点砖。”对于当时盖房的情景,杨学兵还记忆犹新。“脱坯是一个力气活,四间小房的土坯,壮劳力得干上三五天才能干完。”杨学兵所说的脱坯,就是将泥土用水搅拌均匀,然后用铁锨一锨一锨铲到一个用木头制成的方框内,然后拿走方框,土坯就成形了,经过三五天风干后就可以用来当做盖房的材料。“盖房花了不到1000元钱,但这在当时是个大数目。”
1991年,杨学兵为新家花了500元钱买了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这在当时,算是条件已经很好了。
进入2000年后,杨学兵又买了一辆三轮车,跑起了运输。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2000年的这些年中,不少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先后推倒了老房子,建起了红砖墙的大瓦房。
2011年,杨学兵也把家里的老房子进行了翻新,盖起宽敞明亮的砖房,外墙上全都贴了白瓷砖。
“想着这次一步到位了,没想到两年后就遭遇了水灾,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度过了难关。”杨学兵说。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建成,使娘娘坝镇广大贫困群众摆脱了原有的居住环境,搬迁群众出行、就医、上学等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再加上产业开发扶持,大力发展多种产业模式,加快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打造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后我家里换了四次房子,这都是因为赶上了这个好时代,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有了一个安乐窝。”谈及这些年房子的演变史,杨学兵微笑着说。
从上个世纪的土坯房到如今的楼房,杨学兵一家和全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人一样生活质量在稳步提升,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发展变化。
曾经的土坯房已被荒弃。
◤现如今,白墙红瓦的住宅小区新颖别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有生】秋风起,早晚凉,9月2日,龙城正式进入秋季。未来几天,天水市多阴雨天气,日平均气温有所下降,在16℃-1...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