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斌
饲养员的精心喂养已让产于驴场的第一代乌头驴开始繁育
瞧,乌头驴这么高,身高和体重都明显优于本地驴
精心调配饲草
驴场的第二代驴也生宝宝了
牵着明星驴去巡山
多少年来,在天水市农村,驴因为脾气犟和力量相对于其它家畜较小,一般都不会被派上大用场,但在回乡创业、积极加入助力家乡脱贫攻坚队伍之中,被称之为“犟人”的秦州区华岐镇罗台村村民罗自生的眼中,驴却是难得的宝贝。
五年前,在外打拼多年并已经积累了四五千万元资产的罗自生,带着所有的积蓄返回了家乡——秦州区华岐镇罗台村,他想通过打造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可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家人和朋友时,“犟人”这一曾在他坚决离开家乡外出闯荡时,一些人送给他的绰号便又被响亮地叫了起来,但不管别人怎么说,认定要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坚持。经过多方考察,罗自生决定饲养毛驴。对此,有人嘲笑他说“犟人选择了犟产业,真是犟到一起了,将来可有好戏看了。”
罗自生说,他回乡创业的故事真的比一台剧情跌宕起伏的大戏还曲折,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如今,在驴舍里,每一头驴都是膘肥体壮,尤其是那些刚出生不久的、活蹦乱跳的小驴崽,让整个养殖场呈现出一幅盎然的生机……
“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真不容易,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那段时间,我们真担心他会挺不过来!”
“一开始就铺那么大的摊子,投资那么多,我们看着都心惊肉跳,现在总算看见希望了!”
“他是个有心人,一年仅给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就得好几百万元。如果没有他,村民哪会有这些收入!”
……
对于眼前的变化,罗自生的家乡人、尤其是那些跟着罗自生打拼的人特别高兴。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你们觉得罗自生是个啥样的人?”记者问。
“犟人!”大家同时说道:“但如果没有那股犟劲,也难以干成事业,这种犟也是他对家乡的爱!”
听着大伙的叙说,看着曾经光秃秃的山窝里呈现出的新希望,一幅更美的画卷似乎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徐徐展开。
站在本地驴面前,乌头驴的优越感似乎不言而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蔚军平】3月22日起,秦州区大众南路因封闭施工,受此影响,途经该路段的2路、24路公交车运行线路将临时调整。3...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