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武山新闻 > 正文

狱中著书裴慎之

来源:兰州日报 2013-01-07 19:50   https://www.yybnet.net/

裴慎(1917年—1989年),字慎之,甘肃天水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人。三十年代甘肃省立第一中学(现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毕业。1937年,去江南学医,因抗战爆发,回乡兴办地方教育。1939年创建蓼川小学,任校长,聘请亲友义务任教。1949年倡导组建洛门及洛门大众诊疗所和中医药研究组。1956年将原洛门诊所私有财产全部捐给国家。1957年“反右”运动中身陷冤狱,1962年在天水机床厂医务所工作。1973年调任省劳改局兰州医院中医科主任、名誉院长。写出医学论文20多篇,其中《麻疹的辩证论治》、《天冬合剂治百日咳113例》被河北卫协和浙江医学院证明有90%以上的疗效,列为协定处方推广。主要著作有《裴慎诗文集》、《风雨集》、《本草骈比》、《伤寒论新编》等。曾任甘肃省五、六、七届政协常委,《甘肃省志》编委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甘肃分会副会长,是陇上名医、诗人、画家。

1934年,裴慎毕业于兰州一中,1935年受聘任教于洛门小学,193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文科。入学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他愤然弃学从戎,奔赴绥远抗日前线。1938年,在山西的部队被打散后,返回故乡,学医义诊,同时组织农村信贷,济贫扶困。

他注意到蓼川虽在武山比较富饶,但教育依然很落后。为了解决村周边18个村村民子女就近上学的问题,他多方联络有识之士,于1939年夏,在蓼川裴家庄成立了蓼川完全小学筹备处,参加筹备会的有陈青选、裴慎、杨绍西、杨路正、王礼贤、王少轩、潘东明、潘文华、关克胜、裴尊贤、汪月秋、赵承志、臧志诚、周德隆、陈其哲等人。研究决定校址设在裴家庄南边的三官殿庙内,公推裴慎任校长。并决定建校措施:裴慎捐款200元为开办费,捐献他家与三官殿毗连的七亩半地作建校基地;建校经费向政府申请拨发,或设法募捐;教师在未获得公款供应前,一律义务教学。1939年7月1,经县府备案获准,武山县蓼川完全小学正式开学。当年招生100余人,分四班教学(三、四、五年级单式,一、二年级复式)。

建校伊始,设备十分简陋,校舍全部利用三官殿的佛殿、僧房,除四、五年级新置课桌凳外,其余皆用泥台木板。学生在课余平整操场,自制篮球、足球,开展了体育活动;募捐图书成立学校小图书馆;大办墙报,鼓励学生写文章;作时事报告;讲抗日形势,宣传日军暴行,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虽穷,却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1940年,甘肃省教育厅督学过境,对蓼川办学予以好评,并向县上提出要公办。经县长邵清淮和教育局长李树议定,将蓼川学田十二亩拨为建筑费,学校招标出售,获款1000余元,立即购料、制图、施工,计划三年完成。校舍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即修成办公大厅一座,中有过道,两边为办公室。出过道向南登台阶建楼一座,下为甬通道后院,两侧各连接教室一座。后院南面一排,中间为半月亭,两侧各连教室一座与楼相对,为集合讲演场所,半月亭后为大操场。同年秋,学校办公费和教员工资开始由县上发放,教师每月每人发给小麦1斗3升(约合200来斤)。1943年,经过紧张的施工,建成一进三院的阶梯式学校。一院办公厅附宿舍,二院木质教学楼居中两侧附平房教室,三院两侧教室拥抱半月亭,后院为宽大的操场,至此蓼川小学有了固定校址。

1980年蓼川小学改为蓼川初级中学,小学学生全部分散到金川、裴庄、旱坪三所小学上学。原校改办初中后,裴正学(省政协委员、肿瘤医院副院长、著名主任医师),继承先父遗志,用裴氏积蓄和多方筹资,把学校校舍改建一新。为了弘扬慎公兴学育人精神,启迪后代,尊师重教,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9月将蓼川初中命名为“慎公中学”。

裴慎学龄前就能熟吟《三字经》、《百家姓》,被村人誉之曰“神童”。他谨遵父亲“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遗嘱,先拜师于南京欧阳于重先生门下,后又拜江苏射水余无言为师,步入中西医结合之路。他把洛门诊所改名为“农双诊所”,双日逢集开诊实践,单日停诊学习,学以致用两年,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为提高医学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过了四年铁窗牢狱。在狱中,他在逆境中励志,本着“光阴岂能虚掷,人生岂可坐老”,在狱中著述。没有笔,把竹枝削尖,蘸着墨汁写;没有纸,用旧报纸代,全凭记忆写成36万字的《本草骈比》初稿。1962年平反出狱后,书稿经多次修定,于1982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优秀图书纪念奖,1986年又获甘肃省政府优秀图书奖。

裴慎在十年动乱中,又关进牛棚六年,在黑房陋室中,在劳动改造之余,又写出《裴慎医案选》、《伤寒方证识》共40多万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加锲而不舍,勤奋治学。以“盛世古稀不算老,天留余热献苍生”为自励,写成了百万字的《本草三言》、《现代医案选按》等医学专稿,推动了甘肃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他在《我对自学与从师的体会》一文中写到,汉代写过《论衡》的王充说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知识的获得,一是学,二是问。学,又有自学和从师的两种方式。无论自学、从师都离不开问。学是为了用,问是为了学。学如攀山越岭,问似铺路搭桥。坚持学,才能登峰造极,善于问,免走歧路弯路。

他又“重举画笔,并事诗文”,拜国画大师刘海粟为师习画,以自联:“老来立雪程门下,九十先生七十徒”自勉,诊余绘画陶情,创作400余幅书画,见藏于三陇民舍之画不计其数。以雄厚的国学基础,赋诗词2000余首,在逝世十周年时,亲友整理出版《裴慎诗文集》。前甘肃省政协主席王秉祥赞曰:“他的作品清新健美,感人肺腑,有陇上板桥之称”。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评曰:“先生之诗乃传神之作,画亦具丹青高手之雅”。甘肃著名诗人袁第锐序曰:“诗人抒发了肺腑之声,虽哀而无怨”。著名国学大师霍松林先生论曰:“中医载集,浩瀚无涯”,“慎之工书善画,尤长于诗,清新俊逸,自成高格”。慎公“生亦有涯,而学无止境。活到老,干到老,自学到老,求师到老”的精神,启迪后辈,学问躬行,与时俱进。

慎公离我们而去转瞬已过十余年,他捐资献地兴学的义举,至今让人感奋不已。想到现在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在已经征好建校工地上,寻死觅活地躺着耍无赖,丧尽人格,与慎公相比,真是判若云泥。至于慎公炼狱著书,更让受一点挫折就感到世与我违、天道不公的现代人汗颜不已。他的风范、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武山教师,发愤图强,为振兴家乡而奋斗。

洛门镇位于武山县东部,距县城16千米。地处渭水与大南河交汇处。平均海拔1450米。陇海铁路和316国道过境。景点有西旱坪遗址、魄嚣避暑宫遗址、观儿下仰韶文化遗址。

新闻推荐

雄奇鲁班觅古韵

鲁班山,古称中峰山,在武山县城东北二十公里处,为省级地质公园,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鲁班山石窟。鲁班山丹霞奇峰神姿仙态,天光云影幻化徘徊;“几处云峰争鬼斧,万年木屑化灵花。”远眺群峰,或巨石擎天如金...

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洛门隗嚣宫2014-09-15 16:40
评论:(狱中著书裴慎之)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