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水经由陇西县文峰镇,缓缓地从西往东流至武山境内。距武山县城约10公里处,渭河南畔,依山傍水,一个百年小村落——武山县山丹乡贺家店村,静静地坐落在这里。在小村落与渭河南畔间,享有新亚欧大陆桥美誉的陇海铁路从西向东一划而过,将小村落与外面的世界联在了一起。
有铁路,就有小站。在贺家店村的东侧,便是与小村落同名,可办理客货运输的四等小站——贺家店站。自上世纪50年代陇海铁路开通以来,小站人日夜坚守岗位,按标作业,确保了钢铁大动脉的畅通。六十年的积累与沉淀,已使钢轨、小站、火车、汽笛声与小山村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成为小山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坐火车路过贺家店车站,会看到车站东南侧下方约150米处,有一处呈不规则形状的小院。小院内既有高耸的水塔,也有普通的平房。倘若没有人提前提醒,一般的旅客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平常小院的。其实,这个小院也是一个铁路单位——兰州供水段贺家店给水所。
给水所始建于1952年。当时,陇海铁路天(水)兰(州)段贺家店车站开通。由于此处渭河河床为沙砾垫层,且渭河一侧为岩石山,务实而富有经验的打井人判定,此处地下必有一脉品质优良的地下水系。果真,打井至19米,即出现了清澈的地下水。多年已过,给水所的水量亦如当初丰盈,水质亦如当初甘甜、绵软。这让给水所的供水人颇为高兴。
给水所职工只有老刘一人。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照顾距给水所30公里外、群山环绕中、处于农村的家,老刘主动申请从原兰西水电段陇西水道工区调到了这里。几年后,一位老职工退休后,老刘便独自开始在给水所工作生活二十年至今。多年的独自生活,使老刘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老刘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开启并监控所内的潜水泵,将地下水打至水塔,然后由水塔依靠压力差将水送到管网里,满足地区职工生活用水。忙完这些,他还要对站区管路进行全面巡视。工作虽简单而重复、琐碎而枯燥,但因关系站区职工基本生活而重要。老刘深知这一切,以至于他虽一个人上班,但各项工作依然完全按标进行。
给水所有大片空地,经老刘多年精细劳作,当初的一地荒凉已完全没了踪影。夏日里,走进给水所,水塔下,小白菜、紫茄子、红辣椒等蔬菜,交错种植,长势喜人。泵房前,葡萄、梨、苹果等树木已然长大,茂密的叶子中不时闪出果儿的身影。太阳当空时,拿把椅子坐在长长的葡萄架下,看小庭院内一片生机勃勃,足以让人心神安定。
给水所多数时间只有老刘一人。而有时候,,给水所里也很热闹。那一定是老刘在铁路接触网工区上班的儿子和在水泥厂上班的女儿休班来看他了。现在,儿女长大工作,生活、工作顺心的老刘唯有一个心愿——安全地在给水所上好最后三年班,满足小站职工用水,为自己在给水所的工作画上完美的句号。
千里陇海铁道线上,还有很多如贺家店给水所一样的小站给水所,也还有很多如老刘一样的小站给水人。他们常年默默坚守,使得甘甜的自来水永流动,让小站职工用水无烦恼,安心铁路运输工作。当火车在小站飞驰而过的时候,我们应该记得——在距离铁路小站不远处,还有小站给水所。那里工作生活的小站供水人虽寂寞、孤独、普通、平凡,但依然尽心尽力地在工作。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