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洛门镇深山隐匿的小庙,山高林密,庙小路也狭陡,槐树、杨树、灌木们漫山扎驻。山风旋过密林,声调尖啸,树影婆娑叠烁,林间幽郁弥漫,人不由得脚步疾行。
小庙独立山梁,四下密林环匝,庙旁,青冈木、柏树粗壮苍劲,树身痂痕疙里疙瘩,不知是什么样的伤悲,使树淤结了疤痕累累。小庙无门,齐腰高土墙南北的豁口方便进出。院内佛殿两间,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配殿供奉药王菩萨。院里烧香的桌腿参差不齐,殿匾、门窗、廊檐都脱尽华彩,现出木纹的素雅本色,去染成净,华丽没了,质朴便出来了,比之金碧威严的庙宇,小庙的质朴更使人亲近。
几十年前无人造访小庙,老僧初至小庙,小庙闲置,景象破败,灰尘结网,残垣断瓦横陈,风把门窗掀得吱扭呼扇,庙里庙外野草丛生。老僧佝偻着腰,一点点地垒起土坯禅房,修修补补恢复了小庙模样。若碰上大雪封山时,数天不见人影,老僧便凭借一坛长毛的豆腐干,一堆蔫洋芋,一袋炒面充饥度日。长期缺油少菜使老僧瘦骨伶仃,一张脸土黄抽巴,眼窝如井,早年骨结变形腰弯的能含个篮球,细长的脖子直勾勾地歪斜,行走挪移腿脚僵硬,一举一动十分费力,谁见谁都说老僧出家日子太苦。老僧却以苦为乐,视人品是最高的学问,奉献是终生的追求,张口闭口都是幸福。老僧幼小与寺庙结缘,自言幼时患病,几至瘫痪不能行动,生活不能自理。十多岁时,家人闻百里外水帘洞寺庙方丈治病,便抬着前往,经方丈治疗,病愈。得佛感应,遂立志出家终生事佛。每天,打座念经,孜孜不倦,闲暇便与林语。
植物也有感应,那些在岁月混乱时曾遭砍伐歪斜的树木,遍体痂结的青冈木、柏树们,每天听老僧颂经,抚爱服侍,渐渐地身姿变得直溜了,身上疙里疙瘩的痂结也越来越小了,叶茂了,山青了,人和了。动物也受感召,就说那只黄狗吧,巡山归来,树下卧眠的花猫,惊闻犬吠“飕”地蹿上槐树,憷望。猫不是寺院的猫,狗也不是寺院的狗,狗有家有名,人唤黄灵,是山那边的小仔养的,小仔爹妈亡后,小仔整日牵狗游逛,今天偷袋人家的小麦,明天抓只人家的鸡仔,乡亲们又气又恨又可怜,就当东西扶了贫。后来小仔盗窃入狱。黄灵没了主人,谁见谁轰,村里呆不住了,便流浪到了小庙。老僧在墙根搭个狗棚,放只盆子,到点放些素食,日子久了,黄狗脱去戾性,见人抱爪温顺拜谢。后经老僧调教,黄灵还能巡护山林。花猫来路不明,好像晓得小庙这里众生平等似的,进门见老僧用餐,蹿上火炕,伸爪便要,吃圆了肚皮,赖在老僧脚边不走。老鼠们不知来了天敌,像往常一样流窜到顶棚。花猫才不讲生灵平等呢,蹿上墙“喵喵”直叫。老鼠呼啦啦一阵乱跑,从此无声无息。狗居寺院有个把年头了,似乎也明白庙宇戒杀生,门口撞见野兔,不追不撵。
山里人缺医少药,病入膏肓没钱治便硬挺着。治病救人也是佛事,老僧摸索实践,采草药、扎针灸免费为山民治病。山间的温泉水暖人,山下的温泉疗养院游客不断,山民没钱进去,老僧便出山化缘,一角一元地积攒,小庙修了自己的温泉水池。
从寺院南墙豁口顺羊肠小道下行十余米,草丛中掩着的温泉水池就是老僧所为。水面氤氲弥漫,淡淡的硫磺气味空气中飘散。池边,村妇手扯的男娃似要挣脱,毛巾在男娃滴水的肩上滑着,草丛里娃娃们追着蚂蚱嬉戏,笑声如铃。
山里的人来泡澡,山外方圆几百里的人闻知也来泡澡理疗,来人多是老弱病残的男男女女,住在寺院,有温泉水泡着,有免费的草药、针灸医着,有山林充沛的负氧离子呼吸着,有老僧的贴心话语开解着,山里山外许多腰痛腿痛的人来过几回,痛就轻了,气也顺了,心也平了,轻轻快快地回家。
寻到小庙的人,哪个人不是心怀祈盼,在菩萨面前不求个愿呢。老僧说:阳光也有照不到的死角,躲在角落里,眉头紧锁,佛也没办法。老僧说,往土地里掺和什么,土地就变成什么样子。人也一样,邪的东西的接受叫控制、污染,正的东西的接受叫融入。对做官的人说: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福报;对祈寿的人讲:凡事办公道,走路走平,就是长生不老;对求福的人讲:求福不如修福,今后有没有福,看你今天怎么活,把今天的路走好了,还怕未来没福吗?劝人们做好事养正气,随缘随顺。老僧说:把啥当美,求啥爱啥,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祈愿的人,豁然开朗,原来学佛竟是学觉,破迷开悟,人明白地返回。
秋风落叶起时,来人渐少,温泉水白白流走,老僧很是惋惜,要能盖个房子把温泉水池罩起来,再生个火炉,山里山外的农人冬闲能泡温泉治病多好啊。这是老僧多年的梦,谁说出家人脱离红尘没有梦?
年年岁岁,这个来了,那个走了,两个老婆婆背着个挎包向老僧道别,临走,又嘱老僧道“师傅,油饼扣在柴房的碗里,晚上要记着吃啊!”老僧祈祷着目送二人下山,盼望着她们明年能再来。
这就是一座小庙和一位老僧的故事。
新闻推荐
大南河是渭河较大的一条支流,从武山洛门逆大南河而上,至沿安乡那坡里西面的河岸,完整地保存着一块花岗岩石牌。碑立于清顺治戊子年五月初一(1648年5月1日),是为一座铁索桥的建成而立的功德碑。这里地处...
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