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武山新闻 > 正文

武山:文明新风扑面来本报记者 何辉

来源:天水日报 2015-09-24 12:36   https://www.yybnet.net/

正在县城东关滨河路河堤旁柳树下下棋的王大爷和李大爷说:“县城开发区刚建成那会儿,我们每天都要来河边‘杀\’几局,可十年前就不行了,县城东关渭河边到处是垃圾,生活污水直排渭河,河水浑浊发臭,别说下棋了,过路都要捂着鼻子,来河堤锻炼健身的人都少了。”

李大爷说的不假,几年前,县城数千吨的生活污水和水泥厂的排泄物通过30多个直排口和支管道排入渭河。近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果断向水污染“将军”,完成西关、渭河2号大桥南端东侧,陈门新村、家坡村等5处排污口顶管施工127米,完成城区东关、家坡以及红峪沟片区新增铺设污水管网2320米,并对以上区域公共旱厕进行了水冲式改造,新增覆盖人口1600户7600人,污水处理量已增至日均4800吨,城区渭河沿岸生活污水全部纳入管网处理,目前日均处理污水5000吨,收集率达81.2%。

投资1600多万元建起了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87吨,垃圾填埋场总容积46万立方米的武山县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乱倒、臭气熏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县城“两大难”解决好了,那么农村集镇呢?

“道路宽了、水电通了、房子盖了、看病方便了,家里的小孩如今都上学了!”说起近年的变化,武山县滩歌镇村民杨俊青如数家珍。变化,就这样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就在几年前,武山县的好多农村比较落后。但是今天,农村不仅建起了一幢幢小别墅,收入也是连年翻番,群众切身感受到,这几年是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几年!

走进滩歌镇黑池殿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水泥路,一个个休闲广场,一片片芬芳草地,一户户掩映在绿树果林中的农家小院……村支书张兆平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200多元。农民腰包鼓了,对文化的需求也提高了。村里投入百万资金修水泥路、砌边沟、安路灯、搞绿化美化,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陈门村在修了马路、搞了绿化的基础上,还安排了5名妇女保洁员,负责道路的保洁、花草树木的管护等,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妇女一条街”。在武山,像这样的村卫生保洁队伍有344支10740多人,配备大小清洁车130多辆,昔日乡村垃圾遍地的景象在很多村庄成了远去的回忆。

如画武山,正在生态环保引领下,幸福前行。

新闻推荐

武山多举措夯实环保工作新基础

本报讯【记者罗双红】今年以来,武山县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环境保护机制体制,实行多项举措,强力推进“六化联动”,实现了环境保护与改革发展互动相融。武山县制...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武山:文明新风扑面来本报记者 何辉)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