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保家在城关镇南峪村的一个自然村,山大沟深,长期以来由于道路不通,所种的经济作物卖不上好价钱。“今年道路通了以后,我种的架豆王卖了好价钱。”他高兴地说。村里70多岁的老党员张大爷看到进村的泥土路即将铺成水泥路,感慨地说:“盼了几十年,好政策终于爬上我们‘山顶顶\’了!”
***给这里原本落后的山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说,***要紧盯“死角”,重点关注偏远山区贫困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掉队,要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扶贫攻坚的决心和力度。
路带来了南峪村的发展,村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你家有洗澡间吗?”“有啊!”村民闫妹妹带记者看她家的洗澡间。“像这样建起洗澡间的人家南峪村多得很。”村支书张兴田说,以前都称农民是“泥脚杆”,现在只要从田里回家后,个个都洗得干干净净。原来刷牙是个新鲜事,现在普遍得很。“谁人不爱干净爱卫生啊,以前那是没条件。”闫妹妹接过话茬说,现在早晚洗脸刷牙、换睡衣睡觉,村里的妇女都已经形成习惯。
下湾村位于四门镇西梁片区的浅山半干旱区,海拔在1200米以上,适合种植架豆王、全膜玉米和麦后地膜复种菜瓜。每年七、八、九月份,正是武山架豆王丰收销售的季节。据武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书寿介绍,该县西梁种植的架豆王亩均收入4000—6000元之间。2014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00元。
今年在西山梁种植蔬菜时,干部给农民承诺:菜销售前,一定把路修到田间地头,打消群众顾虑。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武山县委、县政府产业扶贫开发、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在外打工10多年的张贵明租了5亩地种蔬菜。“都是请人在种,今年算下来赚了4000多元。”张贵明高兴地说:“没有路,知道赚钱也不敢种,自己运出去赚不了钱。”
穷乡僻壤修通了乡村公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人们脱贫致富的激情和信心越来越足,可谓武山扶贫攻坚为民撑起了一片天,泥土路变成了“致富路”。
武山县下真功夫破“老难题”,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实施通乡油路、通达通畅和农村“双通”(通自然村,通田间道路)三大工程,使15个乡镇的344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6.2%。目前,全县建成农村公路225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618公里,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迅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同奔小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杜斌】10月10日,记者从武山县获悉,该县通过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逐步解决供电电压低、电网安全隐患、群众用电质量差、无动力电源等问题,进一步加快了贫困村动力电全覆...
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