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张小龙】***关键要精准施策,近年来,武山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模式,切实做到了“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使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自筹资金,补齐偏远乡村基础设施短板。“行路难、吃水难、办事远”一直是偏远山区群众致富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补齐偏远山区自然村基础设施条件短板,武山县千方百计筹措400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通自然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环境、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短板”问题,全力突破贫困村发展瓶颈。
紧盯增收,培育壮大富民主导产业。产业扶贫是增强群众“造血”功能的务实之举,为了解决干旱山区群众产业发展之困,武山县在以西梁为代表的半干旱农业区探索形成了“菜-粮-油”两年三熟循环种植模式,使种植区域由川道地区向浅山干旱区和高海拔地带拓展延伸,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金融助力,破解贫困群众发展难题。为了使群众走出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武山县探索出了“银行+融资平台+企业+农户”等五种金融助推***新模式,建成村级便民服务金融网点103个,配套资金实现贫困村扶贫互助全覆盖,进一步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难题。
此外,武山县还坚持把深化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和强力抓手,坚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纵深推进***的强有力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各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该县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均大幅下降。
新闻推荐
□通讯员何辉春节前夕,刚领到500元慈善救助金的武山县山丹镇漆河村重度残疾人漆纪娃激动地说:“逢年过节有领导为我们送米面、送衣物来慰问,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民政局!”这只是...
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