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水讯(首席记者王兰芳)今年6月,“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这句话在天水对外宣传关键词中脱颖而出,既而红遍网络。10月22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经过张家川县近年来的发展,民族餐饮业已经成为全县首位富民产业,“满世界开饭馆” 也已成为张家川脱贫致富最有力的励志语录之一。截至目前,全县已在北京、上海、武汉等20多个省会和苏州、青岛、十堰等200多个大中城市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15000家,宾馆860家,从业人员6万人,年创收8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
辛苦创业 挣的全是“瞌睡钱”
10月22日早上8时许,位于天水市民主路黄金地段的一家牛肉面馆香气四溢、人头攒动。经营这家店的马老板是张家川县人,从事餐饮业已经13个年头。马老板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了满是辛酸的创业经历。他说,十几年前,他和同在一家单位上班的妻子双双下岗,时间不长,一家人的生计顿时成了问题,平生从未做过生意的马先生和妻子走上街头摆起了饮食摊。据他讲,从街头小摊到进门店承包窗口,再到投资上百万元开起面馆,他前后共花费了11年的时间。“也许在别人眼中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其不知,个中滋味只有我心里最清楚。”马老板的妻子马女士说起下岗后再创业的经历,顿感五味杂陈。她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半夜四点多就到店里来,干活时站着都能睡着。”
据她讲,去年,她的这家面馆开业时间不长,在相隔10余米的地方,有同行又开了家店。在那之后的小半年时间里,生意相对冷清了许多。看着在店里出出进进的十多名员工,想着投进店里的百万元中,借、贷款本金及利息的一天天递增,愁得茶饭不思,心里虽说堵得慌,却也无计可施。半年后,扛不住连月亏损,隔壁的面馆亏损转让,此后,她的面馆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现在,平均每天能卖掉6袋面的拉面,挣的全都是‘瞌睡钱\’。”马女士说。
子承父业 “面一代”打拼“面二代”接力
据了解,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业人口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余人,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4亩,人多地少,高寒阴湿,农业产出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早在一个月前,当地电视台记者曾前往全国多个省份、辗转数千公里,聚焦在外“闯世界”的张家川人,深入采访在外创业致富的张家川人创业成功的典范。
据当地媒体报道,张家川县龙山镇四方村村民马海忠、马海云兄弟俩是最早一批南下创业的张家川人。由于地少人多,在此之前,四方村村民为了养家糊口,许多都从事皮毛贩运,生意极不稳定。2000年前后,马海忠兄弟俩率先在山东、湖北、江苏、武汉等地做起餐饮生意。经过几年的发展,四方村“一帮一,一带一”,相继多半个村子的人均外出开起了餐馆。几年前,马海忠花30多万元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二层小楼,当时在村里引起轰动。然而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建房。距离马海忠的小楼不远处,则是哥哥马海云的别墅房。
“面一代”打拼,“面二代”接力,目前,马海云的大儿子在武汉的餐馆开得风声水起,二儿子在银川的中餐馆也是生意兴隆。
发展民族餐饮 今明两年饭馆达到两万家
近年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打造“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为目标,实施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统计显示,2013年,张家川村民在全国各地共开设清真餐饮店已达到10023家,2014年则增加到13000家。据了解,今明两年内努力把餐馆开到两万家,是张家川县发展民族餐饮业下一步的目标。
新闻推荐
12月28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对在全省范围内销售的223批次调味品的监督抽检结果,其中抽检项目合格的样品205批次,不合格样品18批次。共涉及16个省份107家生产...
张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