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牲畜驮,是对天水市广大农村地区群众解决吃水问题的真实写照,这一延续了千百年的吃水方式,近几年来因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得以集中改变。
常玉莲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连五乡贠家村人,年近四十的她照顾着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几十年如一日,井井有条。
12月18日,记者来到常玉莲家时,她拿出一根一米多长的扁担,向记者回忆起过去挑水吃的艰辛生活。“从我成家到现在的近二十年中,我得保证家里的水缸里每天都有水,不能让水难住一家人的生活,这是我的责任。”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常玉莲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张家川县连五乡贠家村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地势高,气温低,山地多,降雨少,吃水难是个普遍问题,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只能靠人挑牲畜驮解决吃水问题。为了挑水,常玉莲几乎每天都要下一次山,遇到雨雪天气,不仅道路难行,挑回来的水还不干净,水里全是泥沙。“一担水几十斤,每天走一回,时间长了,我的腰和肩膀都落下了病根。”常玉莲对挑水吃的艰辛生活体会很深。水龙头接到家,喝上干净水,是包括常玉莲在内的1800多贠家村村民的共同心愿。
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到了贠家村,常玉莲和家人喜笑颜开,开槽、埋管、通水,常玉莲眼看着清冽的自来水从院里的水龙头流出来。“以后不用再担心今天的水够不够吃、干不干净的问题,生活方便了,心里踏实了。”常玉莲激动地说。
常玉莲只是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集中供水工程84处,其中续建12处、新建72处,解决了150.9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共完成投资11.2亿元,年供水规模2538.4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总人数为272.2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已达90.5%,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双红】2月4日,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天水市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三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1.36亿元,示范园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步伐进一步加快,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
张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张家川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