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经典曾经是“网文”□郑连根
日前,胡润研究院携手IP版权运营机构猫片,推出《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100个最具价值的中国原创文学IP上榜。其中,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排在榜首,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位列第二,《凡人修仙传》位列第三。
据悉,该榜单依据1998年以来的各大原创文学平台的作品,通过全网的阅读量、推荐量和收藏量等大数据做出初步筛选,再由胡润研究院以及业内资深文学编辑根据作品影响力、文学价值和历史转化价值综合评分后排列出结果。在榜单中,50个最具潜力的中国原创文学IP也几乎全是网络文学作品。其中不少已被改编成影视剧或游戏、漫画,如《琅琊榜》、《后宫·甄嬛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鬼吹灯》、《诛仙》等等。此外,在刊发这份榜单的《胡润百富》杂志中,还发布了一份“最具价值的原创文学作家”统计。在该统计中,上榜的三十多位作家全部属于网络文学作家。
相比之下,榜单中的非网络文学作品仅是“零星出现”。今年大热的《人民的名义》只排在第21位,播出多年的战争题材作品《亮剑》排在第28位,麦家的《风声》排在榜单第44位。无独有偶,今年1月出炉的“2016中国原创文学风云榜”聚焦原创文学IP价值,榜单分别统计了男女作家作品的各前十位,也全为网络小说,同样不见非网络文学的身影。
网络文学成IP价值榜主力,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学遭遇“寒流”?
对此,有观点给出了“是”的答复,认为“网络文学受欢迎,是因为它是草根自由生长的,有真实的需求,有其娱乐性”,所以有更强的生命力;也有网友认为,网络文学适合快餐时代,但大部分网络文学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支撑不起一部优秀的作品,只能填充之以略显空洞的情感,“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虐心或者欢爽,但却得不到阅读中最有用的东西,那就是作者通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这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和一部快餐作品最大的区别”,该观点则认为:“所谓的开卷有益,不太适用于网络文学。”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各有各的需求,无所谓输赢。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这场PK,是值得深思还是无意义?请看本期“争鸣”。刘依佳
网络文学是网络科技手段与快餐文化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它成为“最具价值”自然是一种成功与骄傲,但是将它与“传统文学遇冷”联系起来,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大红大紫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主要分为玄幻、仙侠、传奇、宫斗等类型,通过描绘让人感到新奇而又陌生的特定环境,塑造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设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一个与尘世迥然有别、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它们天然地与现实社会生疏隔膜;即便是反映特定人群生活的宫廷争斗小说,也与普罗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
网络文学的“陌生化”与“距离化”场景,恰是网络作家为迎合众多网民文化消费意愿做出的“艺术处理”。固然不能否认等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然而着眼其思想题材,终归属于快餐文化范畴。网络文学远离厚重深刻社会题材,没有对现实重大题材的感应与触摸,缺乏对民生痛痒疾苦的关切与拷问,呈现娱乐、消遣、表象、肤浅特质。众多网民远离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沉重的生活压力需要快餐文化娱乐来消解或者减轻。
网络文学攻城掠地,并不意味传统文学遭遇惨败。传统文学因为思想内涵厚重乃至沉重,从来都是小众读物,注定不会成为大众快餐。抛去物质抑或功利考量,传统文学对世道人心乃至民族气质都会有潜移默化地滋养影响。从人文视角观察,传统文学大多在怀抱“仰望星空”高远理想的同时,以悲悯情怀观照普通百姓生活,着力于揭示平民乃至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力求以刺破苍穹的“呐喊”声促使社会变革进步。因为传统文学具有浓郁沉潜的人文内涵与叛逆精神,它才更容易受到一部分“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青睐,而不是芸芸众生。
再进一步说,网文成“最具价值”,只是从商业效应与经济效益角度而言,并不等于说人文精神方面盖过传统文学。打个比方说,一个足球运动员收入不知要比专家学者高出多少倍,但你显然不能说足球运动员比专家学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更有价值。就像不能因为大街小巷的快餐受到多数食客欢迎,我们就轻易下结论快餐比精心烹饪的菜肴或者老火靓汤更有营养;同样,不能因为网络文学受到众多网民追捧,我们就断然看轻传统文学的价值。网络文学娱乐消遣特征明显,传统文学启蒙教化功能突出,它们拥有不同的受众与粉丝,也各有相对独立的生存发展空间,所以,简单地将任何一方的发展态势同另一方对比,确实失之偏颇。
看似强势,其实是“文学泡沫”□耿银平
在《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中,绝大部分的席位属于网络文学作品。有人说,网络文学成“最具价值”,意味传统文学遭遇“寒流”。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网文只能填充之以略显空洞的情感,撼不动纯真厚重的传统文学及其坚韧的初心。
单从榜单来看,网络文学确已创造了辉煌的市场化价值,“小说未写完,版权已卖出”。但是不要忘了,这仅是一种刻意包装的文化营销的胜利。因为这种文学,有太多的资本操控和程序化操纵,有唯利是图的文化产业化思维杂糅其中,“按照合格消费品标准认真制作”,将文化产品当成了麦当劳、星巴克一样的商品,虽然声势浩大,体量巨大,但因为缺乏走心的节奏和温情的情感律动,疏忽了“文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敬畏感、艺术指标,没有从心灵深处打动人,这种所谓的文学价值,根本不能和厚重致远、钟情情怀的传统文学,相提并论。它最多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文学泡沫”而已。
既然是“泡沫化文艺”,它的硬度、韧度,都高不到哪里去,肯定经不起现实的风吹浪打和时间的考验。未来的时段内,这些曾引起轰动的网文原创文学注定会被人们遗忘。举个例子,前两年非常火爆的IP文学、IP电影,现在的你还愿意耐心咀嚼和品味吗?这种后劲不足,已经击中了网文的天然软肋:貌似强大,其实却是一种病态的虚胖浮肿。它的文化光彩,当然就是所谓的昙花一现效应。
这就是笔者要强调的观点,无论文学如何发展,至高无上的规律却要永远仰视:始终走心,坚守初心,以情化人。这个近似铁律一样的规律,在红尘滚滚的商业化进程中,可能会受到怀疑、抵制,甚至是嘲讽,但规律就是规律,真理就是真理,任何怀疑和挑战也颠覆不了。能让人最终记住的,肯定是走心的精品力作,而不是所谓的市场化的产物、工业化的玩偶。比如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是传统文学,创作时根本没有什么“IP倾向”,霍达在写作《穆斯林的葬礼》的过程中,写得“心绞痛一次次发作”;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这位40岁不到,原本铁塔般壮实的汉子,两鬓已新添了许多白发,满脸皱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看上去全然像一个老人”。作者为写作付出了生命一样的沉痛代价,如此走心,当然会让人记得住。纯粹的传统文学作品最终能收获纯粹而久远的文化怀念。
让市场的归市场,文学的归文学吧,所谓的网络文学,可能会干扰文学规律一阵子,却不能干扰一辈子。甚至会在所谓的干扰中,不得不败下阵来。因为无心,语言和形象会非常生硬;因为无魂,被市场和金钱牵着鼻子走,怎么会不迷失方向呢?
在一个市场化和娱乐化占主导的年代,网络文学显然比传统文学更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这一点,日前发布的《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足以说明:榜单上,50个最具潜力的中国原创文学IP同样几乎全都是网络文学作品。不过,人们在看到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丝隐忧:网络文学成IP价值榜主力,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学从此被湮灭?对此,我的看法是:不能把网络文学的受追捧归咎于传统文学的遇冷,就像宋词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唐诗的失败一样。
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我们今天所认可的很多经典,比如唐诗、宋词,在其诞生之初,它们的身份也是草根,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如今“网文”的角色。相对于四书五经,唐诗就是“网文”;相对于唐诗,宋词就是“网文”;相对于宋词,元杂剧就是“网文”;相对于元杂剧,明清时期的小说就是“网文”;相对于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现当代文学就是“网文”。在这里,“网文”就是文学草根性的代名词。通过简单梳理,我们就可看到,在草根和经典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文学的发展史反复证明:经典曾经是“网文”,就像任何一位圣贤在刚出生之际都是哇哇啼哭的婴儿一样。经典的形成与品质有关,也与时间有关。经过大浪淘沙,上一个时代中的“网文”精品,往往就会成为下一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文学经典。一部文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网文”不断地成长为经典的历史。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网络文学不断成为经典的过程中,原有的经典也并没有被埋没,它们沉淀了下来,依然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不论今天网络文学的IP市场价值有多大,我们都不能据此否定唐诗宋词和四书五经的文化价值和经典地位。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也大概如此。两者之间本来就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相融共生、各安其位、各取所需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多元、市场细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属性。只不过,它的这一部分价值和功能有时很难于通过市场变现的方式迅速体现出来而已。
可是,反过来说,市场变现能力从来都不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对文学作品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叫好又叫座”,可真实的情况往往更为复杂:有些作品确实是“叫好又叫座”,但也有一些作品是“叫好不叫座”,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是“叫座不叫好”,当然最差情况也有,就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所以,我们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而是以达观的心态乐观其成。
《夕拾》周刊投稿邮箱:
bdrenwen@sina.com
新闻推荐
换装再出发由靳东主演的《我的前半生》于日前大结局,该剧聚焦现代都市情感关系引发许多观众的共鸣,热议不断。记者了解到,8月《我的前半生》主演靳东将继续“霸屏”,他主演的另一部作品《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