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柳疃镇的魏耀琳与丝绸打了半辈子交道,退休后,仍发挥余热,承包80亩土地种植桑树,引进先进树种和管理技术,并总结数据,为全镇扩大种植规模提供支撑。一年多来,给当地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记者了解到,柳疃镇开始沿潍河大堤建设“万亩桑园”,为当地村民开辟生态致富路,振兴乡村经济。
退休老人包地种桑,为当地寻找生态经济新模式
6月18日上午10时许,天气晴好,昌邑市柳疃镇堤顶路西侧付戈庄村的农田区,一片桑树林枝繁叶茂,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进入桑树林,因为已是成熟晚期,桑葚并不是很多,但个头都很大。拨开翠绿的桑叶,一位60多岁的老汉正拿着锄头清理杂草,汗水不停地从额头上流下来。
这位老人名叫魏耀琳,今年65岁,是这片桑树林的管理者。他原先是华裕丝绸公司的总经理,与蚕丝打了半辈子交道,退休后,放下了笔杆子,却放不下对桑、蚕、丝的感情,在柳疃镇委镇政府的引导下,毅然拿起锄头,承包了80亩农田,开始尝试着种植桑树,发展绿色农业,为当地寻找生态经济新模式。
魏耀琳望着眼前的这一片桑树,心里充满了自豪,顶着烈日干活也不觉得辛苦。自己种植桑树,感受田园生活,别有一番情趣。
80亩试验田做数据统计,为扩大规模提供支撑
“附近很多农田以前种的是速生杨,但并未给当地人民带来多少效益。”魏耀琳说,以前速生杨主要销售给小型造纸厂,而如今小型造纸大多已关闭,没销售出去的速生杨占用田地,种植户收益受损,所以要尽快转变种植模式。
魏耀琳高中毕业后就与丝绸打交道,从未下地种过桑树。为此,他专门到日照、德州等地的桑树种植区进行考察,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除此之外,他还买回各种种桑养蚕书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在灯下学习管理技术。一年多下来,他逐渐掌握了桑树的种植和管理方法。现在80亩桑树林已形成规模,其中40亩果桑,都是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品种,产出的果实个大香甜;另外40亩叶桑已经养过一茬蚕。
“这80亩桑树是试验田,用来做数据统计,如每亩地的投入、收入等,最后计算效益,为下一步扩大规模提供数据支撑。”魏耀琳说,桑树林的生态效益也初步显现,“六一“那个周末,两天有450人来采摘。
引进先进管理和种植模式,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以前柳疃镇很多农户以家庭为单位种桑养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如今不少养殖户要么放弃了这一职业,要么维持着传统的养蚕习惯。“传统家庭方式重养蚕轻种桑,桑叶产量低,质量也不行,农户收入少。这种模式适应小农经济发展,而不适合现代发展潮流。”魏耀琳说。
为打破传统模式,魏耀琳在种植桑树实验田时,还引进外地的先进种植和管理模式。“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分工细化,种桑也不例外,要实行规模化种植,精准化管理。”魏耀琳说,这种种植管理模式已初见成效,给附近村民增加了收入。首先,村民能获得流转土地后的费用,其次还可以到桑田打工,赚取工资,自己不用操心。
新品种桑树种上后,统一浇水、锄草,采用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和公司化管理。“目前,除了80亩桑树试验田外,潍河坝东侧还有1000亩桑树林,都采用集中管理模式。”魏耀琳说,果桑和叶桑形成规模后,容易吸引客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打造“万亩桑园”
柳疃镇副镇长付音说,柳疃是有名的“丝绸之乡”,丝绸文化历史悠久。该镇依托自然和地理优势,把种桑养蚕作为建设“丝绸之乡”特色镇的基础支撑,规划建设“万亩桑园”,打造一条从养蚕缫丝织绸到历史文化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复兴柳疃“丝绸之乡”光辉历史。“万亩桑园”以潍河大堤为中轴,东西两侧占地面积约1.1万亩,目前已种植千余亩,种植区灌溉网络、供电设施等基础配套完善。
同时,柳疃镇以特色种植为切入点,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建设果桑种植区和叶桑种植区,果桑种植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配套建设桑葚采摘体验园和娱乐功能区。叶桑种植区主要发展养蚕缫丝技术,实现将丝绸产业链条延伸到原材料环节、完善供给结构和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双重效益。同时,延伸产业链条,依托桑园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打造“桑娱蚕乐”服务业品牌基地,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今年5月底举办的首届桑葚采摘节,让很多村民了解了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改变了原来“种桑养蚕不挣钱”的思想,纷纷加入建设“万亩桑园”大军中,今年年底桑园面积将超过3000亩。“柳疃镇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部署不动摇,沿潍河大堤建‘万亩桑园\’,为当地村民开辟一条绿色、生态致富之路。”魏耀琳说。文/图本报记者邓永杰通讯员卢宏
新闻推荐
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将招商重点对准500强企业 打造千百亿级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都镇强本报通讯员翟世强“前一段时间,我们去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对标学习,收...
昌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昌邑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