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藏族同胞在观看高原海棠节演出。■援藏工作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王金满张鹏
本报通讯员田秀霞杜莲
第一次到西藏,什么都是新的。
从拉萨到日喀则,经省道307,限速加上蜿蜒高原路,36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整整10个小时。
道路大多经雅鲁藏布江,记者对沿途经过的不同县城、乡镇、村落有了最初的评判:树多树少,成为记者眼中城市发展状况的依据。
西藏的树木,多是后天栽植。世界屋脊上,树木难活。在那曲,一直有“栽活一棵树,悬赏10万元”的说法。
壮美圣洁的雪域高原,悠悠湘河亘古流淌。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是潍坊对口援助地区。
“南木林”意为“胜利之地”,流经南木林县的湘河上,一座600余年的铁索桥,诉说着这里的历史。
海棠花盛开在世界屋脊
5月18日,南木林县米如村前的山坡上,掌声如潮,西藏南木林高原海棠节在这里开幕。
湘巴藏戏、西藏歌舞、歌曲、相声等节目精彩纷呈。来自潍坊的22名风筝放飞队员,将传统龙头蜈蚣风筝和面积达500平方米的章鱼软体风筝等放飞到青藏高原。
米如村前的1000亩荒地上,生长着盛开的海棠,风沙飞扬的山坡姹紫嫣红。
从1000公里外的牧区回到家的扎西多吉有些诧异:“以前在村里基本看不到花,没想到村前有了一片花海。”
扎西多吉找到村支书,希望能留在家门口打工。“原来在牧区打工,坐车过去要5天的时间,虽然一个月收入七八千元,不过除去车费、生活费等,带回家的所剩无几。”扎西多吉说,如果能在家门口打工,攒下的钱会更多。
“土地流转后,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现在已有1000人次入园,每人每天收入150元。”米如村党支部书记达瓦旦增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海棠专业合作社,希望依靠援藏工作组扩大种植规模,发展成为产业。
南木林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海拔在4000米左右,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亩,生态压力较大。如何利用荒坡、山丘等发展生态产业,是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一直考虑的问题。
“我们到南木林县时作了调研统计,这些可利用的荒坡、山丘有10万多亩,如果发展成优质经济林,就能让南木林的河谷绿起来,水土保持起来。”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闫凤林告诉记者,援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试种哪些树种容易成活,援藏工作组也煞费心思。
据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海佳介绍,2017年,工作组利用援藏资金投资500万元,在艾玛乡德庆村流转荒地300亩,运作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试验项目,试种元宝枫、海棠、平欧榛等经济复合型树种37个。
“我们通过试验示范、生物学特性观察以及栽培技术研究,一直在为‘湘河谷’项目筛选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树种,实现南木林县在引进新品种和发展经济林生态产业方面的突破。”刘海佳告诉记者。
经过近3年的试验验证,海棠特别适应南木林县湘河两岸的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并于2018年开花结果。刘海佳发现,这里的海棠具有花期长、花量大、花色多、果量大、挂果期长的特点,观赏性强、经济指标较高,可以大量种植发展。
“对缺少观赏性树种的西藏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的观赏资源。我们决定在南木林县举办‘高原海棠节’。”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成员、西藏南木林高原海棠节组委会主任李晓华说。
栽植经济林富了一方人
“德庆”,藏语中意为“大”。德庆村所在的区域,是西藏三大风沙源之一。
今年65岁的护林员赤列深有感触,“风沙大时,家里的牛羊都看不见。”5月19日,记者来到南木林县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试验项目区时,赤列正在给树木浇水。
赤列家有9个孩子,以前为了生计,拼命维护着几亩薄田种植青稞,一年收入2000多元,是村里的贫困户。但想让他流转出土地,很难。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在推动项目时,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地人的固有观念。
南木林县地表主要以高山槐、爬地松和高山草甸为主,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造林能活吗?
如今,南木林县已有林地2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风沙大大被抑制。
“三分种,七分管”,在高原地区,要想树木成活,必须有人管护。“在西藏,生态林大多是国家出钱造林,可是生态林没有经济产能。国家造林结束后,需要地方负责管护,这是一项很大的开支。”李晓华告诉记者,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造林绿化投资巨大,只输血没有造血,持续投入力度不足。2016年,南木林县的财政收入仅有2000余万元,生态林管护费用就近300万元。
李晓华说,“湘河谷”经济林项目就是要让农牧民既吃上生态饭,又吃上产业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300亩的试验田,成活率在90%以上,海棠挂果率达到内地同批树种的70%以上。
2018年,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引进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在米如村投资建设了1000亩经济林试验示范项目。南木林县政府表示出积极的态度,与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2.1亿元的苗木产业发展协议,2019年3000亩苗圃已基本建成,完成投资1亿元。
苗圃建成后,将为西藏的造林绿化提供质优量足的乡土树种和美化绿化树种苗木。苗木产业成为南木林县重要的新兴产业。
紧扣生态主题,西藏也在给予符合条件的扶贫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企业可享受贷款年利率1.08%的扶贫贴息利率,而且7-10年内,只需要还利息。“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政策撬动市场投资,利用扶贫政策扶持经济林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让一、二、三产业融合。”李晓华介绍说。
在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运作成熟的昌邑市,元宝枫经过深加工,有元宝枫油、元宝枫茶、元宝枫酱油等高附加值的健康产品;海棠产业方面,可制作海棠果脯、果酱,可以酿酒、酿果醋,可用于采摘、观赏,两年即可见果,三至四年即可进入丰产期,每亩收入可达4万元。
今年3月份,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试验项目移交南木林县。护林员赤列,一年能赚3万多元,早已脱贫。“树长起来了,草也跟着长起来了。一到冬天,这里还会飞来很多黑颈鹤、赤头雁、黄麻鸭,非常热闹。”赤列告诉记者。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南木林县并不缺水,湘河、雅鲁藏布江穿山而过。
站在南木林县的山坡上,视野所及总有水。如今,该县正在修建水利工程,用于浇灌产业林木。
“这次高原海棠节,在展示南木林深厚文化底蕴、多彩民风民俗的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我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成果,这对于深化合作,让传承与创新融汇、产业与民生聚合、社会与民心聚力,影响深远。”南木林县县长王顶峰说。
历批援藏工作,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闫凤林介绍说,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同样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积极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探索一条既能加强生态建设,又能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
“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就是代表作之一。“该项目集经济林种植、林产品加工销售、休闲旅游观光、苗圃产业于一体,着力打造海棠、元宝枫两个产业链条。”王顶峰认为,该项目全面实施,在不占用原有农牧用地的情况下,可以增加10万亩高效优质林业发展空间,扩大2万人就业,让农牧民群众既吃上生态饭,又吃上产业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脱贫致富。
在此基础上,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在推进经济林产业、苗木产业和树种多样化方面进行了探索试验,在立足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培植当地产业,在土地流转、工程建设、林业管护、聘任护林员等环节,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多赢。
今年,南木林县在德庆、山巴、孔阿、米如等四个村种植5000亩经济林,打造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振兴。并争创2020年第一批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力争一至两个村创建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新闻推荐
□记者都镇强通讯员赵晓丹郭兴龙报道本报昌邑讯4月12日至14日,“第六届著名作家走进昌邑·二月兰...
昌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昌邑,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