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修良
相识三十余年、待我如爱徒的鲁鸿恩先生驾鹤而去了!
倏忽间,想起一张照片。那是初冬的上海外滩,先生鲁鸿恩举着一把大伞,与夫人拄杖而行,相依相偎,目视远方。
二人目及处正是先生当年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分配来此工作了九年的地方,也是他记忆最丰富的地方,然而为了身在家乡的妻子女儿,先生毅然放弃了这大上海的繁华和专业对口的工作,以人才交流的渠道于1974年初调到了家乡的潍坊艺术馆从事美术工作。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外滩上的背影,雨伞下的伉俪,成就了鲁鸿恩先生一生的荣耀。
先生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工艺美术设计,发表出版数百件美术作品,装潢及展示设计作品,他屡获国家级奖项。1978年创作的年画《绣金匾》当年印制销售几千万份,打破了山东省年画销售的历史记录。更令人赞叹的是,先生的脑海里装着一座潍坊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博物馆,数十年间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精品近两万件,撰写论文近百篇,数十次作为民俗民艺专家顾问随团到德国、日本、古巴等国家策展,宣传推广潍坊的文化和民间艺术。
先生对高密,对高密民俗与民间艺术尤见倾心。先生1941年生于昌邑高阳,从小就与咫尺之隔的高密有着深厚感情,从高密一中考入了中央工艺美院,高密这方热土亦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调到潍坊艺术馆工作以后的几十年里,先生为高密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对外宣传,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极大热情。当时在高密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的焦岩峰先生与鲁先生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对民俗与民间艺术都有钟爱之情和责任担当,当焦先生为抢救高密民间艺术四处奔波的时候,鲁先生给予了精神上的声援和行动上的支持。
1978年高密文化馆办了一次聂家庄泥塑预展,先生便设计出了富有地方特色又不易破碎的五件套高密泥塑包装,吸引了省、地民艺专家欣羡的目光,也得到了当时的全国美协负责人、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赞赏,并亲笔回信:“你们(高密)吹响了全国抢救、挖掘民族民间艺术的号角!”
1984年6月高密民间艺术应邀进京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先生便联系在北京的民艺专家朋友参观展览、给予支持,为之鼓励与呼吁。
1989年,先生作为艺术指导,与焦岩峰先生共同策划拍摄了大型民俗电视文献资料纪录片《乡土瑰宝》。该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古巴国家电视台(西班牙语)播出,创山东省之先例,深得全国民俗界、民艺界好评。在之后潍坊市组织的多次民间艺术出国展中,先生作为随团艺术顾问和展媒设计,都把高密的扑灰年画、高密民间剪纸、聂家庄传统泥塑等作为重要展品和各种宣传媒介的重要元素。
近十几年来,先生还与女儿鲁梅一起为高密的文化场馆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初,父女俩为高密博物馆民俗厅做了十分地道的陈列设计,每一件展品,每一个场景道具都生动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再现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婚俗、节俗、人生礼俗、生产及生活习俗等内容,并把高密的民间艺术融于其中,获评省优秀“乡村记忆”工程;2012年秋,莫言文学馆三期工程的设计与展陈,以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语言的呈现手段,展示了莫言的主要文学成就;2014年6月,在高密圆满完成了全国首家土地文化博物馆的设计制作展陈,开创了全国土地文化建立固定展馆的先例。
回想这些我或参与或亲历的桩桩件件,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如今,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民艺财富和对高密文化的一腔热诚,还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井峥)为进一步加强沿海环境污染治理,昌邑市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入海河流监管,防治地下水污染和空气...
昌邑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