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伙子的收入,在省城里有张办公桌的笔者都有些羡慕。看着小伙子熟练地在墙上画着线路图,笔者想起了中国早期的农民工。笔者的大哥今年54岁,1991年外出打工,他当时在建筑工地干些挖地基、运送水泥之类的重活,一天至少干12个小时,挣10元钱。大哥干得很下力,他怕工头说他干得不好,把他撵走。在外打了几年工,家里的地要种,孩子需要照顾,加上活难找、挣钱少,他只好留在家里继续种地。
这几年在企业采访了些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工作环境不错,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甚至更高;他们吃饭有食堂,住在四人一间的宿舍里,宿舍里有洗澡间。回老家和大哥说起这事儿,大哥说他们当时打工,可没有这种条件。他们住着建在泥地的工棚里,工棚到处透风,冬天冻死个人,夏天热出一身痱子;吃饭在工地上,连桌凳都没有,只能蹲在地上。同是打工,以前和现在待遇上咋有这么大差别呢?大哥说,他们那时外出打工啥也不会,靠的是卖死力气,可有力气的年轻农民太多,在不缺人的情况下,找份活干都不容易,谁还能计较吃住等方面的条件;现在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很多人靠的是技术,技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活也便好找,并且待遇差了还不干。
除了时代的发展给农民工带来的变化外,大哥所说的靠死力气和靠技术,是早期农民工和现在农民工最大的差别。大哥那个年代,外出打工挣钱是首选,很少人会想到靠打工打出条路子来。再说,他们文化层次普遍低,有些连小学都没上过,即便想学点技术,也绝不是简单的事儿。现在的年轻农民,绝大多数都是初高中毕业,知识面广头脑便灵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一门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年轻农民走出农村,不仅仅为了眼下能挣到多少钱,他们考虑得更长远——最终走出一条路来,这是条通向城里的路。
即便回乡,也不一定种地。笔者近期采访过汶上县的纺织服装产业,这个产业的6万产业工人中,约有一半是回乡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前些年到沿海发达地区的服装企业打工,成为服装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他们结婚生子后,不愿再出远门,靠技术在家门口顺利找到工作。在汶上县采访服装企业的老板时,笔者有个切身感受:这些老板都很看重这些回乡的农民工,因为这些人有技术。看重,就必须在工作环境、工资收入、吃住条件等方面让这些工人满意;看重,就必须尊重这些农民工。否则,这些农民工就可能换个企业。让农民工受到应有的尊重,曾经不仅是农民工自身的要求,也是我们社会多年的呼吁。对一个用人单位来说,一个可以随意替代的人,不可能被看重,被尊重也往往成了句空话。
并不是所有农民工的农村老家都像汶上县那样有个规模型的产业,这也不影响年轻一代的农民学点技术。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养鸡场,养鸡场的老板说,爱学习肯动脑子的农民,在他这里干上三四年,就学会了技术。这样的农民,可以留在养鸡场里当技术员,收入当然要高多了;也可以回家自己办个养鸡场。即便是干建筑,也与以前大不同了,现在靠出力气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使用机械。打工时多学点建筑机械操作等技术,回乡也大有用处——现在农民建房,早已告别了土石木结构,新型的建筑工人在农村同样大受欢迎。
对正在外面打工的,或正要准备外出打工的,年轻农民都应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学门技术。有技术才能立身,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农村大众报评论员肖民
新闻推荐
□记者都镇强通讯员高成栋报道本报临朐讯“截留困难群众的低保救助金为村里办事,这太对不起村里的低保户了,这样的‘能人\’,就是再有能力,我们也不喜欢。”9月13日,看到临朐县...
临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