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临朐 > 正文

历经沧桑 多次重修

来源:潍坊晚报 2021-03-07 10:18   https://www.yybnet.net/

如果认同郭坛的考证,从他所说的诸侯国筑台观云望气的年代算起,禹王台已在海滨屹立了四千余年。经过大自然的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古台像一位老人,历尽苦难,饱经霜雪,但依然崇祀在乡民们的心中。自清乾隆以来,数度重修,记录着人世间的风雨沧桑。

乡民重修禹王台请板桥书写匾额

自乾隆十年(1745)大海啸开始,禹王台周围的地方连续经过了4年的大水灾。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秋天才出现了庄稼丰收复苏的景象,到关东逃荒的人纷纷返回了故乡,重新收拾残破不堪的家园。关心民瘼的郑板桥高兴地写下诗句:“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桃花知我至,屋角舒新芳。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好景不长,乾隆二十一年(1756),这里出现了更大的水灾,也许是厌烦了对水灾的记录,地方志书上只写了简单的文字:“五月二十四日霖雨,秋大水。”致使次年“沿海无禾麦”,不足以反映当时的悲惨情景。

国家不幸诗家幸,禹王台附近有一个村庄叫“魏家温庄”,村里的秀才魏来朋写下了令人不忍卒读的《鬻子行》:“潍北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罄悬。膝下娇儿莫能畜,百许铜钱即便鬻。交钱交儿说分明,钱交儿不随人行。频打频来怀中藏,儿声长号翁如哑。翁恐领回填沟壑,儿唯知恋骨肉亲。”

读着这样的诗句,禹王台也要流下浑浊沉重的泪水。

灾难终于过去,乾隆三十年,潦水退尽,在泥泞苦难中挣扎的乡民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把生活的希望又寄托在了治水的禹王身上。这一年,禹王台得到大规模重修。重建禹王大殿后,又集中力量从百里之外的南山拉来石头,修起了石庙墙和石台阶,一直保留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

民间传闻,这次大殿修好后,乡民们想请“青天大老爷”郑板桥为大殿书写匾额。乾隆十二年大水,郑板桥开仓赈民,有人认为还没有得到上面的指令。他却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上边降罪,我一个人承担。”因此,上万人得以活命,人们记住了他的恩德。郑板桥后来辞官归里,去扬州卖画为生。庙上的一位道人与郑板桥素有交情,愿意前往扬州,捎回郑板桥亲手书写的“文明四海”四个大字,作成匾额挂在了禹王大殿上。这一年,郑板桥去世,匾额成为了他留在潍县最后的书法作品。

“相思不尽又相思”,多少年过后,禹王台还在思念着郑板桥这样为乡民办事的好官。

捻军来潍已是强弩之末乡民上台避难以为神力

清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又要重修禹王台了。

不过,这一次的重修实在是有点儿匆忙,主要是修补台体,然后加修了一道周围台顶几尺高的土围墙,人多势众,不几日便修成。事前,听闻从安徽那边造反的捻军来到了山东境内,人心惶惶,潍县知县张楷枝通令各村修围墙保护家园。其实是配合清朝廷的“河防”剿捻战略,坚壁清野,企图把遵王赖文光(1827-1868)率领的“东捻”(捻军的一支,以骑兵为主,转战飘忽不定)骑兵队伍困死在山东半岛三面环海的死角地带。十几村的乡民不知就里,联合把围墙修在了禹王台上,共同上台避难。后来,捻军真的来了,点火焚烧了没有修起围墙的禹王台等几个村庄。

至于这次上台避难的真实情况,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立下一幢实情记录的石碑,至今还匍匐在台顶的草丛里。摘引碑文如下:“及至国朝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粤匪破潼关来至远里庄一带。台底就近村庄及城乡练勇者难以抵御,共同商议修台以为保障。闻者无不愿为,遂不日而成。至八月十一日间,贼至柳疃,各村人皆扶老携幼,接踵台上,其车辆牲口尽放于台下。自二十日,贼又由西而东,人马纷纷,纵横数十里,尘飞蔽日,声气连天。遂将此台围困,焚烧台下车辆,掳去牲口。当是时也,台上数万人,不但断水,而且绝粮,均不知其生死。至九月初五清晨,贼兵退至北里,人心稍安,下台取粮者多,取水者亦不少。至是日晚,贼又复来,连围九天,未曾进攻,在台围者,并未伤一丁。噫嘻!人力不至如此矣,非一神力何如?至今就近村庄男女老幼均念念不忘。故作文刊石,以为避难之一法焉。”

碑文中表现出捻军骑兵作战忽去忽来的战术,记载着潍县西部“远里庄”和禹王台附近今尚存在的“柳疃”“北里”等村庄。捻军此时已成强弩之末,正着急于突破三面环海的死亡境地,台上万余人,他们顾不得去犯这样的众怒。撰写碑文的乡间文人不知道事情真象,根据当地民俗信仰,写成了神力的保护,还误把从临朐青石关进入山东境内的捻军写成了“破潼关”而来的太平军“粤匪”。这一期间,太平军的都城南京被清军铁桶般地包围着,已无暇顾及北上。尽管如此,40年后,碑文还在谆谆告诫着后人:一定要把寻求台上禹王庇护的避难方法流传下去。

祈神还愿庙会红火台胞资助重修大殿

由于禹王台和台上的神灵远近闻名,距离最近的禹王台村庄兴起了场面壮观的庙会。据传,明朝时期就有了此庙会。会期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尤以正月十五的庙会日红火。正常年份,每次赶会人数近十万人。传统的庙会上牲口市、粮食市、肉食市等摊点纷呈。石头市是庙会上的奇特景观,当地石头奇缺,向南百余里的南山石匠们运来了牛槽、石碾、石磨,还有修建牌坊大门磨光的大青石块,提前十天就赶到了庙会上。河北省的杂耍剧团,当地的地方戏班纷纷赶来献技献艺,娱人娱神,人山人海。香客们走上禹王庙祈神还愿,香火缭绕,十几里外就能望见。年年如此,几百年不间断。

“文革”期间,红卫兵冲上禹王台砸神扒庙,台上的庙宇和神像荡然无存。登台的石阶和庙院石墙全部被拆毀抢走,台下挖成了大水坑。禹王台裸露荒芜,大块的土壤往下塌落。说也奇怪,第二年元宵节庙会的前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下了一天一夜,平地三尺,村庄和道路难以寻找;气温骤降,有的行人冻死在路上,庙会没有赶成。

1967年之后十几年间,村里的庙会萧条了下去。

历史在演绎着“毁而复修”的惊人相似。“文革”结束,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大陆与台湾宝岛关系解冻,两岸通讯通航。上世纪80年代,定居台湾的昌邑王兰桂的同乡好友回大陆探亲,拍摄下禹王台破坏惨重的照片,王兰桂见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年老行动不变,便写信央求儿时家中好友程玉贵,与当地政府联系。随后寄来数十万元,成立“禹王台重建委员会”,当年动工,禹王庙大殿重新在台上建立,并重修狐仙“胡爷洞”等多处景点。禹王台庙宇焕然一新,游人纷纷前来瞻仰,几千年古台又重新成为潍坊地区北部的一大历史人文景观。

“落叶归根,雪融于水”,王兰桂的思乡之情,在禹王台下树立起了一幢石碑。

新闻推荐

心系困难学子 真情温暖人心

本报讯(通讯员张新文陈万法)为切实关爱困难学生,了解寒假期间困难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情况。近日,临朐县海岳中学...

临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临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抢“电”记2021-02-27 23:32
猜你喜欢:
恰是山花烂漫时2021-02-26 08:41
评论:(历经沧桑 多次重修)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