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林峰刘超
通讯员乔铭斐张华强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7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15.3万元,同比增长1047.8万元,增幅30.2%……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表现出的“勇于担当”。
把特色产业做精,把传统产业做强,把新兴产业做大,近年来,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不断推出“组合拳”,围绕产业升级,瞄向高端引项目,搭平台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产业项目聚集关联,勾勒了一幅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蓝图。
项目精挑细选,产业上档升级
落日余晖下,风平浪静的莱州湾海面和精细化工、医药等新型工业园区内繁忙的施工场景相映成趣,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绘出一幅安详又奋进的临海工业新区画面。
针对重点项目,这个开发区逐一“敲开核桃”,把特色产业做亮。围绕园区产业发展升级的要求,在项目引进、项目建设和产业转型上齐头并进。紧抓潍坊沃源化工新型染料、常州华生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及新材料、昌邑石化150万吨芳烃联合装置等项目的对接洽谈,构建完善优势产业链条。对新澳化工、鼎海工贸、清水化工等8个总投资52亿元的重点项目,实施分工包靠,一线督导,全力推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集中突破海天生物卤水直接利用和轮虫维藻、成泰二期异丁烷脱氢和碳四异构化等重点项目。同时,全面提升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强化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我们中心投入近2000万元购进了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分析研发设备。企业在这里搞研发,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更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滨海化工新材料企业孵化中心,技术负责人高千鹏对记者说。该孵化中心由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投资兴建,可为入驻企业开展研发、中试生产以及金融、培训等一系列服务与咨询。
工作中,这个开发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滨海化工新材料孵化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还对全区科技创新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成熟科技成果项目库和重点项目会商推进机制,把有限资源优先用在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刀刃”上。
优势产业聚集,造就“1+1>2”合力
“链条延伸与规模膨胀同步,产业升级与项目集聚并重,练好内功与开拓市场并举。”下营经济开发区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行业骨干企业加速膨胀,吸聚、带动中小企业、关键项目沿产业链布局、发展。
在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方面,这个开发区突破发展化工产业,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化工延伸,着力打造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盐及盐化工业,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纺织服装业,突出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提高终端产品比重。机械装备业,推动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成套化发展。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为后续发展赢得先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秋德)为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奎文区在奎文法院专门成立金融审判庭,将涉金融审判从现有的商事审判中独立出来,集中审理全区的金融借款合同、典当借款、小额借款、担保追偿等金...
潍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潍坊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