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除了玩耍的意思之外,在潍县方言中,有好几种解释,既可以当动词,又可以作为名词使用,名词的“耍儿”是潍县方言的特色用法。
耍(儿)
读音:若字音。一、动词(重读,不儿化),玩耍的意思。
例句:你一天到晚光知道耍,把正事都耽搁了!
二、名词(轻读,儿化)。
1、过年节时的各种民俗游戏的总称。
例句:今年过年奇热闹,又是龙灯,又是旱船,一大些“耍儿”。
2、引申为一个人的本事和本领。
例句:他净开口说大话,谁还不知道他那点“耍儿”啊——不行啊!
3、也引申为某人某事的可能性,相当于“有戏没戏”。
例句:他办的那个事,怕是没有耍儿(没有戏)。
4.进而引申为某种行为方式,如“土耍”、“洋耍”等。
例句:他那些办法净些土耍,办不了大事。
5、也拓展为某种技能。
例句:你别“门缝里瞅人——把人看扁了”!人家那个人可是一大些耍儿!
“耍”这个词是典型的潍县词,附近其他地方的方言中用的极少,所以有个词叫——潍县耍。即具有潍县特色的事物和处理方式。
例句:扎风筝是个“潍县耍”,别埝的人弄不了啊!
“耍”作动词,四川方言中用得最多。这个词是不是随四川移民而来,尚待考证。但作为名词的“耍儿”(轻读,儿化)是潍县方言的特色用法。耍这个词涵盖了年节期间一切民俗表演,包括锣鼓、秧歌、旱船、龙灯等等,所以筹备这些表演有一个词,叫“办耍儿”。
情景对话:
甲:进了腊月就看不着你的人,忙活什么啊?
乙:这不是接了个差使,要办耍儿啊!
甲:办耍儿好啊,奇热闹!到时候去看看。
乙:正月初三上街,擎管看。
潍坊的“耍儿”,解放前是各大商号出钱办,有慰问市民的意思;解放后是街道组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最后的兴盛,主要由各行业局主办,比如机械局、二轻局、纺织局,商业局等。主要的“耍儿”有“高跷”。人踩在跷棍上,矮则半米,高则一米,并扮演各种角色,走出各种花样,如“钟馗嫁妹”、“猪八戒背媳妇”等等。
旱船,也叫“跑旱船”,表达水族景象,主要有两个人表演,一个在船里,女性,表演年轻的女子,潍坊话叫“船媳妇儿”。与船媳妇儿共同表演“跑旱船”的,是老艄公。老艄公用桨作划水的动作,指挥旱船左摇右摆,扭出好看的舞蹈动作,船媳妇儿与艄公要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才能珠连璧合,往来生姿。
潍县耍中最壮观的项目是龙灯。潍坊人叫“耍龙灯”,也叫“耍大龙”。龙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长达十余节,软硬相连,中燃灯炬,流光溢彩,十分壮观。据说“潍县耍”兴盛之时,仅东关就有五六条“大龙”。
衿着
读音:读如“斤着”。潍坊人把用手提着某物或向前拉动,叫做“衿着”。
例句:这里有一幅画,你先衿着,我把它挂了墙上去。
“衿着”这词在潍坊人经常说,表示用手提一些不太重的物品,含有轻轻用力,不要失手的意思。但要写出这个字,是很难的,因为即使是在很专业的工具书中,也查不到有这个音和这个意思的动词。只能猜想它是转音,或者是假借。因此选定了“衿”这个词。它虽是名词,表示人的衣衿,但要让衣服穿好,还是需要“衿”这个动作的——把两边的衣衿掩在一起,就需要“衿”这个动作。名词动用,在语言中不乏其例,也符合潍坊人所说的“衿”的词义。当然,这也只是推想,不作定论的。
“着”字作为后缀,在普通话里多表示状态的持续,类似英语中所谓“进行时”,但在潍坊话中却直接表示某种状态。比如抱着,读如“布着”,表示抱的动作。
例句:你抱着孩子出去耍耍,我歇歇。
还有捩着。读如“录着”。捩着与抱着的区别在于,抱的动作要求抱的对象要离开地面,以上肢的力量将其抱起;而“捩”的动作则不强调抱起,只是勉强拖离地面。
例句:你捩着个布袋子,奇沉啊似的,里边些什么?
所以,有时候也用作捩哒着。例句:你捩哒着个孩子,不如把他抱起来,还省劲。过去男家长看孩子喜欢让孩子跨骑在自己肩上,潍坊人叫“将将着”,读如“酱酱着”。
例句:你将将着个孩子,大高高,别叫他掉下来跌着。
“着”用在形容词之后也表示某种姿势和姿状。例如“喇八着”,读如“蜡八着”,一般表示双腿向外分开。近似的还有“劈喇着”。喇八与劈喇在表义上有轻微的差别。喇八多指两腿向外呈八字状分开;劈喇则多指双腿呈三角形叉开。二词均含有一定的贬义,多形容人姿态不雅。
例句:
甲:你看你站没站相:劈喇着个腿,怪难看!
乙:(辨白地)我这哪里是“劈喇”?我这是“喇八”!
甲:(不耐烦地)喇八也不好看!
在表示身体呈某种姿态时,也用“……着”这种构词方式,比如“趴趴着”,表示人面朝下俯卧。
例句:趴趴着困觉(睡觉)不好受,困起来怪使人。
还有“仰噶着”。姿势与“趴趴着”相反,面朝上仰卧。惬着,泛指躺着。
崴块着,半屈半躺的姿势,一般指临时休息一会儿。蛄搐着,读“古出着”。表示人萎靡不振,没有精神。近似的还有“猴翅着”,读“吼翅着”,表示蜷屈在角落里,有点落魄,精神不振。
例句:你咋来?一个人在那里猴翅着,蔫蔫搭撒地,病啦?
反蹬
反蹬是指人喜动好斗,所指主要是未成年的男孩子。如果是形容已经成年的男青年好勇喜斗,会说楞挣,这样的人被称为楞头青。
例句:他从小就好反蹬,长大了楞楞挣挣地,是个楞头青啊!
与“反蹬”近义的词还有蹭。形容词,一般表示未成年人天性多动。
例句:那个孩子奇蹭,上天摸地地,没个安稳。
也说“反”。“反”是个动词,在程度上要比蹭严重,有放纵、张扬、不受约束的意思在里面。例句:这个孩子好不蹭,离了大人的眼,就待反下天来!
近义的词还有“作”。“作”是“作孽”的省略。与“反”相比,有明知故犯,甚至不计后果的意思。
例句:那些孩子奇能作,点着爆仗往人家屋上扔——多吓人啊!
过去潍县话中有一个调侃,叫“土地爷跳城墙——神作神反”!
例句:些男孩子凑成堆,不是抗拐就是拔骨囵,真是“土地爷跳城墙——神作神反”啊!
形容男孩子多动不安的词还有“梭”。“梭”,读去声,形容词。梭本来是织布机上的一个部件,来回移动不停。名词作形容词用,表现孩子多动,没事找事。形容这样的孩子,往往叫他们为“梭猴子”。
据过去织过“大机”的老人讲,“梭猴子”是旧式织布机梭子上的一个机关,形如猴子。所以也把性情调皮、多动好反的孩子叫“梭猴子”。例句:他好不能反蹬,奇梭,和个“棱猴子”似的。
另外还有一个词,形容男孩子好动而抗摔打,这就是“皮”。皮与蹭等词比较起来,更侧重说孩子“顽皮”和“皮实”。
例句:个男孩子,长到七八岁,好不皮啊!
形容孩子喜动而又颜面厚,叫“皮裂扯地”。
例句:他奇能和人家打个仗,大人说也不听,皮裂扯地。陈岗
新闻推荐
上学、当兵、退伍、创业……1992年出生的杜磊,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身上有着鸢都人特有的韧劲和踏实。2014年退伍回...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