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护士节遇上了母亲节。在潍坊市众多护理工作者中,有这样一对母女,她们是同一家医院的护士,工作中亦师亦友,被同事们称为护理岗位上的“母女兵”。她们身上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天记者来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记录下了她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从小跟着妈妈在值班室里长大
5月12日一大早,家住城区院校街附近一小区的王璇和往常一样洗漱后,匆匆给3岁大的女儿穿好衣服,给1岁的小儿子喂完奶,便骑上电动车赶往医院。在上班路上遇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人就是她的妈妈,也是她的同事。“妈妈,快点啊,别迟到了。”王璇喊了一句,然后和妈妈一起赶往医院。
王璇今年30岁,是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务部的护士。她的妈妈杨奎华今年54岁,是放射科主管护师,在护理岗位上已经工作了36年。俩人被同事们称为护理岗位上的“母女兵”。
杨奎华介绍,最早的时候她在青岛某部队医院工作,丈夫在基层连队当兵,两人一直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她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女儿。护理这份职业是三班倒和各种忙碌,她只好把女儿带到医院里照顾,多半时间是女儿一人待在值班室里,可以说王璇是从小跟着妈妈在值班室里长大的。
虽然带孩子上班辛苦,但杨奎华没有请过一天假,因为她知道工作岗位离不开她,患者也需要她的护理。
受妈妈影响,坚持报考护理专业
王璇的童年乐趣比其他孩子少了些,但在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地意识到医护人员工作的神圣。尤其是看到妈妈护理的病人一天天好起来,她心中充满了敬佩。
“妈妈的付出让生命重新有了希望,我越发感到护理这份工作的重要。我当时就想,如果以后长大,能和妈妈一样穿着白大褂去拯救生命该多好。”王璇说,她中学时成绩一直不错,文科明显要比理科好。可是她知道,只有选择理科,以后才能报考医学类的专业,所以便放弃了更有优势的文科。
王璇学习理科有些吃力,但为了心中的梦想,她坚持了下来。其实在杨奎华心中,她不太想让女儿报考护理专业,因为自己干了几十年护士,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可在王璇心中,护理工作是神圣的。用她的话说,她从小就是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所以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护理专业。
亦师亦友,母女俩共学前沿知识
2011年,王璇大学毕业后,来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成为了一名护士,圆了儿时的梦想。
“记得在妈妈的日记本上有这么一句话:‘我就爱护士这个职业’,这深深打动了我。”王璇说,在她心里,妈妈工作中又敬业又耐心,对她要求非常严格,不得有丝毫马虎,因为这关系到患者的生命。
“在工作上,妈妈对自己严格,对我也严格。”王璇说,她上班之初,有不懂的地方就会虚心向妈妈请教,甚至利用午休时间讨论问题。在妈妈的指导下,她进步很快,在护理工作上表现得格外优秀。
医学发展是很快的,尤其是一些前沿知识层出不穷。母女二人在相互学习中,往往会因为一个知识点或者操作争论起来。“我们一般是在家里争论,但从没为此吵过架。”杨奎华常常鼓励女儿,护理是一份全学科的工作,要应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节日一起上下班首次穿护士服合影
工作后,王璇切身感受到了护理工作的不易,也深深体会到了妈妈这么多年来走过的路,除了理解之外,更多的是敬佩。
如今,王璇已经成家,丈夫是一名军人,大部分时间在部队上工作。现在照看两个孩子的任务落在了她父母身上,每天晚上,妈妈帮着喂完两个孩子后,基本是20时以后了。对于妈妈的付出,王璇由衷地感谢。
王璇是一名孝顺的孩子,每到午休时,就赶紧拿着妈妈的饭盒,帮着去热饭,或者到外面买点妈妈喜欢吃的。尤其是在除夕夜里,当多数人和家人在吃团圆饭时,她们二人经常坚守在岗位上。忙完工作后,女儿会把准备的饭菜加热好,两人一起在值班室里吃顿“团圆饭”。“有女儿的陪伴,就不会觉得孤独。”杨奎华说,很多同事都羡慕她,感觉天天都在过护士节。
在每年的护士节和母亲节里,王璇都会送给妈妈一个惊喜。今年两个节日正好是同一天,除了一起上班下班外,她们一起拍了照片。“女儿工作9年了,这还是我们两个第一次穿着护士服合影,挺有意义。”杨奎华说,这是她们护士节和母亲节里最好的礼物。
文/图本报记者邓永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福文)根据住建部《关于做好2019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工作的通知》,5月11日上午,潍坊市城区“全...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