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潍坊 > 正文

艺术,当为时代和人民发声

来源:潍坊日报 2020-09-11 09:09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许文海

东晋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二》诗云:“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此诗表达了田园诗人对高尚节义之士的敬仰之情。近日记者专访的高世名先生,非“五柳先生”笔下摒弃名利、隐逸乡野的节义之士,而是当代一位矢志不渝致力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并取得卓著成效的教育学家。他是潍坊人,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当打之年:

“最年轻”院长的使命担当

今年7月,我国有着92年历史的老牌“国字号”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一位史上“最年轻”的潍坊籍院长。

7月29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宣布浙江省委关于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任院长。8月17日至18日,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高世名当选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其时,高世名刚满44岁。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界有“九大”美院之说,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经记者询证,除中国美术学院外,其他“八大”美术学院的院长都是造诣深厚、德高望重的业界翘楚,整体平均年龄正好60岁。而中国美术学院新任院长高世名相比之下年龄整整差了16岁。

中国美术学院始建于1928年,是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也是唯一一所历史没有中断的老牌美术学院。历史上,其学校名称几经变迁,从最初创立的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建制、独立办学),直到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经原主管部委文化部批准,由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历任院长分别为林风眠、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汪日章、刘开渠、莫朴、肖峰、潘公凯、许江。

与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相比,正值当打之年的高世名,如何担纲起一所“国字号”美术学院改革进取、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对此,高世名胸怀坚毅,内心笃定:“我们国家和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都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社会,以明德引领风尚,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今天,‘引导心灵转向,推动社会创新’,这是我所理解的一所高等艺术学院的使命,也是我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年轻,并不意味着使命感、责任心和创新力的薄弱。相反,回顾高世名艺术成长的道路和经历,让人感受到的恰是年轻力量的澎湃。高世名年少成名,17岁时,他以专业课成绩第一名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硕博阶段,中国美术学院没有他想选择的专业,于是他自编了专业方向,并赢得学校及老师的认可;27岁时,作为策展人的他力邀众多世界级的学术大师,成功策划多次富有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展览和国际学术论坛;34岁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当代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39岁时,就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被称为浙江省教育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如今就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正是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

对于年龄这一问题,高世名自有他的理解:“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创立到现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美术学院史上最年轻的院长应该是林风眠先生,他就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时才26岁,就任杭州国立艺专校长时是28岁。而且,我也不是惟一非艺术专业出身的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第二任院长滕固先生就是知名艺术理论家!”

时光荏苒,中国美术学院自创立至今,已经走过92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美术学院从最初的国立艺术院创建伊始,其办学态度和思想就十分开放,年轻的领导者们都希望通过艺术运动来唤醒民族意义,相信艺术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世界。92年的发展史上,这一办学态度和思想从未更改。如今,“最年轻”院长高世名的就任,似乎又是一个例证。

少年意气:

“泡吧”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责任心。一个人穷尽一生,无论成就有多大,其少年时代世界观的开启尤为重要。高世名向记者追忆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时光回溯到三十年前,高世名还是一个懵懂少年。与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高世名有大量时间到图书馆里“泡吧”。他有着博学开明的父母,父亲在大学里教授物理,母亲则是小学语文老师,两人都是山东省优秀教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根本没有时间管他。高世名每天小心翼翼躲开投身讲台的父母和备战高考的哥哥,钻进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

“一个年轻人,他的自我的开启非常重要,而我的运气就比较好,当时有相当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通过自由阅读,逐渐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心灵世界,有了看世界的独特眼光,以及自己的表达方式……”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代,高世名的神情里带着惬意。

“我高中就读于潍坊一中,到高二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存在主义和荒诞派小说,包括未来主义的戏剧,也是不可思议,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大门,就像发现了世界的秘密一样。从此之后,觉得跟其他同学的追求和思考方式就不一样了,朦朦胧胧觉得要搞艺术,自己今生就要走这一条道路!”对于少年时代的高世名来说,世界就在眼前的书海里,伸手瞬间抓住的是命运的礼物,人生的道路在他眼前渐渐明晰。

上了大学,高世名依然意气风发,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课上,他带领同学向任课老师连发19问,现场“踢馆”,让老师头痛不已;课外,他继续保持少年时养成的习惯,一头钻进大学的图书馆里继续“泡吧”,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等头痛的老师们熬到这届学生要毕业了,高世名又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他的硕士研究的是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当时中国美术学院是没有这个专业方向的,但是高世名自己编了这个专业方向。博士阶段的时候,他的论文写的是艺术史与思想史,学院也没有这个专业方向,全靠他去大学图书馆里“泡吧”,自己找课学习研究。

“我研究生阶段的许多课程是在浙江大学修的。当时的浙江大学有两个校区,我在玉泉校区学西学,在老杭大校区学国学,国美和浙大两所高校根本没有学分互认,但是当时的我竟然让浙大的老先生们给我的论文写了评语、打了分,之后还让学院的教务处认可了这个分数,学院至今惟此一例!”回忆起这段往事,高世名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

2015年,高世名眼镜度数升到了900多度,也是在那一年,39岁的他就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被称为浙江省教育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

心灵殿堂:

打造“无墙的学院”

过去二十年,教育之变翻天覆地。对艺术教育而言,教与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艺术本身都在被重新定义。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时代环境变化以及互联网络普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传媒等也都发生巨变,似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甚至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危机和挑战。

高世名提出“无墙的学院”办学理想,倡导校内、校外双向打通,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以乡土为学院,深扎中国大地,探索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其实,十年前在策划上海双年展的时候,高世名就已经敏锐感觉到了“教育的危机”以及“人的危机”,比如多元文化主义的泛化、喧嚣的艺术市场、艺术批评的社会媒体化、各类大展的疲惫……当代艺术沉窠暮暮,艺术教育危机重重。2018年是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高世名组织了“学院的危机与人的危机”论坛,当时邀请到了50多位国外美术学院的院长参加。

当下,所有人都在切身参与极具颠覆性的技术认知变革,所有人都在共同见证一个哲学、艺术、技术全面重构的时代。“在今天,一张杰出的画的影响力跟手机怎么比?课堂上面所有的知识点,网络上都很容易查到,老师需不需要继续站在讲台上教,学生们又应该怎么学?如何寻找学院创新的基因与动力,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高世名也经常陷入深思。

面对这一切巨变,44岁的新院长高世名应该如何带领一所92岁的高等艺术院校迈向新未来?“引导心灵转向,推动社会创新”,成为高世名艺术教育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指引。多年的落地实践与多维研究,使高世名得以抓住学院的根本——“教”与“学”。他表示,从“教”的方面说,艺术学院奉行之教育,在于引导心灵转向,培养共同关切,点拨经验,更新知见,涵养胸襟,锻造品格。“学院教育之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在怀疑和自省中发现自身,确立起心灵内在的战场与殿堂。”

纵观高世名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至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再至院长这一路,其策划、主创和牵引的诸多活动与项目,最大的特质在于坚守传统之上的创新求变。比如,“无墙的学院”的办学理想,创新设计学院的设立,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对毕业季的迭代,等等。

为中国美术学院在良渚建立一座新校区,作为探索教育新模式、新机制的实验园,是近年来高世名肩扛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在良渚建成。“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起点,在那里开辟一个新的校区,其中最重要的学院叫创新设计学院,我们史无前例地招收了一批非艺术类理科生,文化课最好的有700多分,理科生、艺考生,画画的和不画画的在一起,共同学习创新设计!”高世名有些兴奋地分享着创新经验。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第一个小学期被称作“玩吧”,所有的“教”与“学”都是以玩的方式,聚焦“游戏”与“科幻”这两个课题,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实验。

“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批新生所做的3D动画、影片、动力装置,以及设计的游戏,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些作品的深度令人震惊,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可以说学院严重低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我们今天的常态化教学又是多么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高世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希望美院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建立起体察社会、感悟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艺术创新创造,打造自己的小世界。一旦这些小世界跟社交网络彼此连接联通起来,就是一个大世界!对于科学和艺术,福楼拜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会!’”

对高世名来说,关于“山顶相会”的探索,并不只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尝试,早在2010年他就已经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启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利用互联网环境里面产生的新技术和媒介进行创作。

2019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与台湾艺术大学联合举办了“丛生——首届两岸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共邀请了包括两岸17所高校的200件优秀作品参与。高世名对这次展览效果十分满意:“这个展览不按照学院来分,而是打乱了所有的媒介,设计、综合艺术、媒体艺术和绘画等全部穿插在一起,那个大视野、大画面的思考和创新是最关键的,能够真正鼓荡起年轻人面对未来去探索的勇气!”

在中国美术学院92年的风雨历程中,曾经十迁其址,五易其名,岁月流转,人事更迭,历经风雨,而其精神不灭,薪火传承。在高世名看来,正是凭籍了这种基于“批判、反思、敬畏、冀望”的反复,以及基于传统之上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探索和前行。

“最近这20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加速期。在今天,必须要朝向新领域,打开一扇窗口。我们学院已经跟四五十个地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参与到地方发展和社会创新中。新时代是个大时代,艺术家在工作室里的双手要跟真实社会中的生产能真正地连接在一起,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对话也好,融合也好,我们要共同参与到一个新的大时代里面去!”高世名表示。

“为艺术战”:

为时代和人民发声

193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在沅陵写下对学生的临别赠言——“为艺术战”,希冀学生危难之时不忘初心,以艺术救亡,不仅救国家、救社会,更要救民族、救人心。高世名认为,“为艺术战”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信仰,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起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然后才能创造出不负时代、无愧人民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蔓延。庚子大疫,寰宇震荡,举世皆悲。这次疫情是全民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数千万学生寓居在家,各大院校纷纷开展网络线上教学。5月16日,中国美术学院全面返校复课的第二周,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汇报展”,以200余件主题创作、30门线上专业课程、1000余件居家写生,向社会汇报抗疫期间的教学成果。史无前例的疫情,锤炼了史无前例的人性关怀,塑造了史无前例的人生大课。展览开幕至今,先后迎来了李兰娟等数百位援鄂医疗队医护工作者以及浙江省几十个部门的专场参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世名感慨地说,在疫情肆虐的几个月间,中国美术学院万名师生以网络为课堂,为人生而艺术,打响线上教学的“国美战役”,开启了一场深化艺术教育内涵的改革,系统梳理和打通了人文与专业“两个通识”,深入拓展“写生”观念,重新理解“现实生活”,推进“主题创作”等。另外,还举办了主题为“共同生活”的第二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高世名表示,2020年人类正处于全球性的多重危机中,尽管这个时代有着无与伦比的科技成就,世人却从未有过如此普遍的孤独、困惑与迷茫。这不只是因为疫情隔离中的以邻为壑,更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彼此隔绝与疏远。“‘共同生活’是身处社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议题,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共同生活的力量。‘共同生活’,是一群人无所畏惧地在一起,是万物共生,属类平等,感天地,敬苍生,察鸟兽之友爱,晓自然之法则,在共通性与共同性中,不逾矩地发展与生活!”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确立起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创作开启自身、理解他人、发现世界,‘为人生而艺术’。”高世名表示,艺术要成其大者,还要承载人道。在中外历史上,每当人类面临危机、灾难或紧急状态时,文艺都曾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林风眠,曾创作巨幅主题绘画《人类的痛苦》《悲恸》《摸索》等。“艺术家必须要有深邃的历史洞见、真切的历史感知,只有投身其中,才能够体会到事件所汇集到的历史动力、价值和激情,作品才会有力量、有深度!”高世名说。

寄语家乡:

增强潍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作为旅居在外的鸢都游子,高世名回潍坊的次数并不多。平日里,他就是那个四处奔忙、全身心致力于高等艺术教育的探索者、开路人,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事业道路上孜孜以求、开拓创新,而鲜有机会踏上故土,虽然他心系桑梓、故园情深。

近年的返乡是缘自一场家乡的盛会。2018年4月,草长莺飞的阳春时节,潍坊市举办了首届发展大会,向海内外的潍坊籍知名人士发出了诚挚邀请。作为潍坊游子,高世名受邀参加首届发展大会,并在“文化名市”主题对话板块发表了主旨演讲,为家乡的城市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言献策。

今年8月,因疫情影响而推迟举办的潍坊第二届发展大会,高世名因公务繁忙没有成行。虽有些许遗憾,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家乡怀有的深厚感情。

高世名对潍坊的文化驱动与创新发展寄予厚望,期待潍坊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他说:“潍坊同时具备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的创新文化这三种文化。我们需要对这三种文化进行深度梳理,提炼精神,树立潍坊人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之成为潍坊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源性力量。希望潍坊可以精准定位,确立特色文化坐标,融合文化历史资源,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成为引领山东省文化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将文化‘软实力’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功夫’,更需要把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渗透到区域总体产业体系。”高世名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渗透性的、无所不在的,可以与旅游业、制造业等行业深度融合。只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于其他支柱产业的加持作用,就可以探索出以文化振兴推动社会综合发展的新模式,就可以打出一套具有潍坊特色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组合拳。”

对潍坊未来的发展,高世名满怀憧憬:“家乡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原点,乡情乡愁是每个人最朴素、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作为外地游子,我们都是家乡放飞的风筝,虽然距离遥远,但家乡牵引我们的绳线永远不会断。期待有机会再回潍坊,为家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潍坊市深化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视频调度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付凯)9月9日,全市深化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视频调度会在市公安局召开。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委...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家门口设科普馆2020-09-11 08:46
评论:(艺术,当为时代和人民发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