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黄小龙 崔素霞
“没想到反映的问题一个小时就解决了,这张‘网’真好用。”潍坊市寒亭区海盛花苑小区居民孙晓娜说,短短4天,她靠着这张“网”解决了小区广场乱晒衣物、地下车库垃圾桶周围有垃圾等烦心事。
孙晓娜所说的“网”,究竟是张什么样的“网”?近日,记者在寒亭区采访发现,该区以寒亭街道万春园社区为试点将大数据信息化的“网”广泛运用到社区治理各个方面,演绎出一个个服务群众的故事。
“滴!”万春园社区党支部委员、居委会委员王晓星手机收到一条事件上报短信。她连忙点开手机上的“i寒亭”APP,“蓝亭御景小区各个单元门口热力公司贴的停暖过期通知未清理”的信息“跳”了出来。很快,王晓星将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迅速聚集在这张“网”上,查看事件信息和照片,并按照指令在一小时内进行了清理。
这是寒亭区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的一个缩影。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基层治理面临很多新的变化,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早在多年前,寒亭区便探索实施了网格化管理的基层治理模式。
以寒亭街道为例,该街道以300户左右为标准,划分为110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推动工作力量下沉至网格、资源整合在网格、矛盾问题解决在网格。“一人一格”强化了个人责任,但网格员大都由社区干部兼任,常显得力不从心。王晓星是5个小区的网格员,除社区繁忙的事务外,她还要每天穿梭在各个小区内巡查。有了糟心事,居民更愿意找政府,有时一点儿小事,她都要放下手头工作,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听取并解决诉求。
在信息化时代,社区网格管理如何继续深化?今年以来,寒亭街道投资120万元,统一搭建了惠及275个小区8万余名群众的社区网格化智慧服务平台,创建“i寒亭”红色网格智慧系统,将“线下”工作逐步转为“云上”服务。
“居民只需要通过微信小程序的报事板块,就能随时随地反映问题,小问题我们一小时内解决。”万春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孙文杰说,通过“群众报单——网格员派单——部门接单——结果反馈群众”,让民生问题办理在网格体系内形成内在闭环。通过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推动干部力量下沉网格,配合智慧化平台共同为居民服务,将网格化管理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打造“天上有云、地下有格、格中有人”的一体化管控体系。
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必须要有大数据作支撑。寒亭街道下大力气,把辖区内约8万人的所有信息全部采集纳入了该平台,建立起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大全库,可查看基本信息、重点人口、活动轨迹、商铺情况等。城市治理现代化绝不只是技术手段先进化,“今后,还会开发跳蚤市场、红色物业、民生地图、人才招聘、失物招领等功能。”孙文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张玉丽)进入冬季,生产生活用火、用电等需求增多,火灾危险性加大,加上天干物燥,安全事故隐患...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