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保护成功的陶质彩绘文物
人文频道二维码
考古旁听生
8月30日,“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以展出的121件(组)先秦至元代的彩绘文物的保护为代表,展示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使观众在感受文物从“支离破碎”到“完好如初”,从“斑驳残迹”到“色彩斑斓”变化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保工作者留住的不仅是文物的色彩更是为我们留住了历史。
我们已完全有能力为秦俑“留住色彩”
曾几何时,秦俑的色彩是明快亮丽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橘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然而,秦俑出土时,矿物颜料和生漆层均已老化,颜料内部、颜料与生漆间、生漆与陶体间的凝聚力和黏附力都很脆弱,而夹在中间的生漆层对湿度非常敏感,一旦失水会剧烈地收缩、龟裂、起翘、卷曲,拖着彩绘一起脱离陶体。
生漆层对湿度究竟有多么敏感?8月30日,三秦都市报记者在“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现场看到了一份实验数据和照片:从相对湿度100%的保湿箱中,实验人员将长度为12毫米的彩绘陶片放到了相对湿度为60%的室内气候中,短短1分钟后,生漆层的两端就开始明显起翘,4分钟后,生漆层已经大部分起翘。
“为秦俑穿回彩衣,以及让之后出土的秦俑能保留原来的色彩,这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和敬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为了更好地保护秦俑身上的色彩,中国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开始合作研究秦俑彩绘保护课题,到上世纪90年代末,首次采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成功保护了整体彩绘俑,随后,该项技术被应用于汉景帝阳陵、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现在,只要陶俑一出土,考古工作者们便立刻对彩绘表面施加防止生漆层起翘的防皱剂和使得彩绘与陶俑更加贴合的加固剂。这样一来,陶俑便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刚出土时的色彩。为了防止色彩氧化,考古工作者们在给陶俑涂完药水后会立刻给陶俑包上保鲜膜,保鲜膜的保湿和防尘功能有助于秦俑身上的药剂更加持续地发挥功效,秦俑身上的色彩就这样在保鲜膜里,并且把他的色彩斑斓展示给世人。
121件(组)文物见证“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新成果
8月30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分为“我们的敌人”、“化零为整”、“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工具”、“我们的创新”等五个方面,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承担的项目为基础,以陶质彩绘文物为目标,选取了从先秦至元代的陶质彩绘文物121件(组)及非文物类展品,介绍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的原则、程序,基本的技术知识、保护工作的难点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为了加强陶质彩绘科技修复力度,从2012年开始,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我们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力合作,经过3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焦作靳德茂墓元代出行仪仗方阵陶俑及30件陶仓楼的科技修复保护工作。2015年再度合作,启动了54件彩绘陶仓楼的修复保护工作。”据焦作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此次展出的文物均是双方合作后修复好的精品文物。
据了解,作为国家文物局的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仅承担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还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中心辐射全国,举办了陶质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培训班、标准推广班,培训全国各地同行近200人;编制文物保护方案,完成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文物千余件;建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青州工作站”等3个基层工作站,实地培训指导基层保护修复工作,带动了基层保护修复水平的提高,成为全国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领军者。
“文物因时间、空气、环境、温湿度等等因素造成的生漆层老化、陶质的酥粉痕迹、彩绘的空鼓、起翘、剥落、表面可溶盐等文物的现状,打破观众对文物的一种固有印象。”侯宁彬表示,通过此次展览上文物从“支离破碎”到“完好如初”,从“斑驳残迹”到“色彩斑斓”的变化,来普及、宣传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提升观众文物保护意识,体会文保工作者们为文物保护事业默默坚守、攻坚克难的殷殷情怀。
三秦都市报 汉唐网 陕西历史博物馆 联办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叶彩霞吴小元吴廷斌,泾县茂林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任山布政使。在此期间,吴廷斌创建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在吴廷斌任山东布政使之前,山东即有前任巡抚袁世凯、周馥注重农业,袁世凯任内筹设农工商务...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