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农历二月初二,第十一届北海渔盐文化节在滨海区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开幕,本地以及来自青岛、东营、莱州等周边地区以渔业捕捞、晒盐、养殖等为生的渔民、盐民纷纷前来拜祭“龙王”,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记者在现场看到,锣鼓喧天、舞龙舞狮等好戏接连上演。此项民俗文化盛宴规模逐年增大、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现场好戏轮番上演
27日上午9时许,滨海区第十一届北海渔盐文化节举办现场——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内,早已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舞龙、舞狮、京剧、吕剧等好戏轮番上演。
来自安丘的农民刘女士说,当天一大早他们一家人就来了,新一年的耕作即将开始,祈求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家人也来看看热闹。
今年56岁的张立金踩完高跷后累出一头汗。记者得知,张立金来自寒亭区开元街道,当天他扮演猪八戒的角色,平时经常参加这种活动,踩高跷、舞狮子都很在行。“我们一共有16个人,逢年过节都就出来表演,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娱乐了自己。”张立金说,他已经连续好几年来渔盐文化节表演了。
滨海区有民间谚语:“二月二龙抬头,皇帝使金牛,娘娘来送饭,保证天下收。”今年的渔盐文化节将滨海区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滨海区的渔盐文化节是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们团几乎年年都过来演出,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孙家清社区阳光京剧团团长王雪清说。
吸引大量外地游客
记者看到,附近集市上的泥人泥塑、风味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引人注目。来自奎文区的李先生说,他们一行来了五个人,是第一次来渔盐文化节,比想象中热闹得多。“之前听人说过,但从来没来过。今年有空就来了,挺好玩的。”李先生说,他买了不少好玩的玩具。
除了潍坊本地市民,渔盐文化节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自东营的赵先生说,他特意开车100多公里赶来凑热闹,“一家人出来玩玩挺好的,顺便来感受一下潍坊的风土人情。”
据介绍,举办渔盐文化节的前几年,前来拜祭的多为寒亭区、滨海区、寿光市、昌邑市以渔业捕捞、晒盐、养殖为生的沿海渔民、盐民和农民。随着渔盐文化节影响增大,一些潍坊城区的商人及青岛、东营、莱州等周边地区的渔民、盐民也前来拜祭。现在渔盐文化节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形式。
要打造滨海旅游带
滨海区有着悠久的渔盐文化历史,是我国重要的原盐产地。该区现有的东周盐业遗址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罕见,央子盐业遗址群作为“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的主要部分已经入选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每年在滨海区举办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以及“正月十六盐神节”均已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而据史料记载,从秦始皇东巡祭海起,潍坊北部沿海的祭海活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办渔盐文化节后,滨海区沉积千年的渔盐文化重新彰显独特魅力。
传承发展北海渔盐文化,挖掘历史积淀,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一直是滨海人的不懈追求。近年来,滨海区连续成功举办了国际风筝冲浪赛、潍坊国际风筝会、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等大型赛事和活动,今年预计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60万人次。
与此同时,搞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随着北海渔村、游艇码头、“渤海眼”摩天轮等海滨特色旅游项目的加快推进,将为滨海区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文化潍坊”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海滨城市品牌,力争打造北部沿海蓝色产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滨海风光旅游带,加快建设滨海海洋经济新区。
文/图本报记者王叶妮
新闻推荐
寿光李爱红的家人苦寻多日无果,盼社会好心人帮忙“母亲你到底在哪里,急坏儿子了!”2月13日,寿光市洛城街道寒桥东村的朱先生给本报打来求助电话,他说农历正月十二晚上,他母亲李爱红为了...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