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党组织领导下城郊村转型的“屯西路径”
□本报记者张学启孙希明
在寿光市洛城街道,有个屯西村。
屯西村保持着这样一组记录:从2012年起先后5批次拆迁,未发生一起信访事件;小区24栋楼、1260户没有安装一个防盗窗,从未发生一起盗窃案件;村改居后全体村民顺利转型,没有一户在奔小康路上掉队;2016年,屯西荣膺省级文明社区……
作为寿光市最大的城郊村改造项目,屯西村紧紧抓住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契机,强产业、尚文化、增活力、提品质,创新探索了一条在党组织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服务、规范管理、经营村庄”的发展路径。
路径一:种下一片绿,共享一片天——
农民变市民了,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干部角色转换中,如何实现自身转型?党的基层组织如何以“核心”抓“重心”?
“不是男女平等吗,我两个女儿,应该分我两套房子!”拆迁很难,屯西村也不例外。这不,村民葛树昌就冒了个尖,公开站出来就“一子一房”的规定,提出质疑。
“拆迁改造的关键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没有跟他怼起来。几天时间里,他先后十二次“造访”葛树昌。
“茂学一儿一女,女儿也没分到房子。话在理,事公平,我没话说。”拉起过往,葛树昌至今唏嘘不已。
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头人。葛茂学在困难面前不回避、不推脱,坚持问题导向,就乡亲们针对拆迁改造提出的17类、176个问题,他利用三个晚上与大家面对面逐条答复反馈,对其中15条合理意见,全部吸收采纳。公平公正公开的做法,使得屯西村旧村改造方案以98%的高支持率一次性通过,近千户居民分五批次完成拆迁,无一户上访。此外,从对建材的选择,到工程质量的监督、楼栋楼层的分配、监工村民代表推选等,都由党员代表大会、群众代表大会拍板决定或监督执行,党支部把决策权交给群众,依靠民智民力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人人接受监督,谁也不搞特殊。房子孬好是自己抓的,我们认。我家的楼层和支书家的一样。”说起这事,村民付祥明和妻子都要竖起大拇指。
社区改造之初,屯西村党支部就未雨绸缪,早早着手修订了村规民约,对移风易俗、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早介入、早规范。2015年,村民第一次领取钥匙时,同时领到的还有《屯西社区村规民约》。针对一开始村民不习惯、不在意的实际,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物业公司,以市场化的手段、企业化的运营模式管理。村民王兆富第一个踩了“地雷”:乱停乱放车辆。因与葛茂学是同学,他想通融一下。葛茂学断然拒绝了他:“给你开了口子,以后再怎么管理大家?”
搬到新居后,村民们陆续“转行”,有的做买卖,有的跑运输,有的外出打工,但更多人不想放弃种植蔬菜大棚的技术。也有几户外出租了地、建了棚,却发生了纠纷。针对这一问题,屯西村党支部牵头,本着“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的理念,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与50里外的化龙镇“公对公”地签订了400亩土地、租期为20年的协议,建起了38个高标准大棚,同时村里出资配套水电井路等基础设施,新建大棚一年半就全部收回了投资。现在,屯西村种大棚的人“白天去种菜、夜晚来休闲”,趟出了一条种植技术与土地资源互补的“飞地经济”模式。
路径二:离办公桌远一点,距老百姓近一点——
“洗脚上岸”的农民,如何既改变他们的居住形态和身份称呼,又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说到底,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城市化”?
春节前,洛城街道的工作人员在屯西村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街道分给屯西村三个文明家庭的“任务”,被婉言谢绝了。他们的理由是:“虽是好事,但从全村来看,几个指标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影响大伙儿的积极性。”
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少、要精,这是多数人的想法。而屯西村却反其道而行之。“红旗楼道”的评选就是最好例证:社区共有41个楼道,每季度他们评选表彰30个。
“社区管理靠的是温情,需要最大多数的正能量。评少数几个典型,好像大伙做得不好,反而让典型显得‘另类\’和‘孤立\’。只要都好,就要多评,这样正能量才能压过负能量!”葛茂学的“差异化管理”立竿见影:多数带动少数,看上去是评先树优导向的变化,背后却是和谐正能量的最大集聚。
“每次评比,压力最大的是楼长。两次夺不到‘红旗\’,有人竟找我自动辞职。”葛茂学笑言。
每天9点钟,年逾古稀的王兰星老人都会准时来到社区东门的老年活动中心。不到10点,中心的书画室、健身室、舞蹈室的上座率就已经不低,大家各寻其乐,煞是热闹。
村转社区后,白天年轻人上班、孩子们上学,空巢老人问题凸显出来,老年人独自在家感到无聊。于是,村党支部便将部分闲置的二层沿街房,改建成12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棋牌室、台球桌、健身房、电影院、开放书架等。同时,针对老人还要回家做饭太麻烦的问题,村里建设了老年餐厅,中午为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元午餐。中心一经投用,就人气爆棚,去晚了都得排队。
“大伙都说,上辈子没享的福,这辈子享到了。”王兰星老人脸上早就笑开了花。
针对小区安全保障问题,社区里安装了486个摄像头,设置了电子防盗围墙,成了名符其实的智慧社区;针对三轮车充电难问题,社区统一在停车棚安装了充电盒,既美观又安全;针对村民上楼后闲置物品存放问题,社区将车位全部改成车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屯西对老年人和孩子们,特别是那些空巢老人、留守孩子可真是“溺爱”: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除发放口粮款、过节费外,还单独发放生活物品和零花钱;村里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社区少年宫和“四点半学校”,每到周末或放学后,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老年人和孩子们的问题解决了,满足青壮年休闲需要的问题村里也一直没放下。屯西村原计划在社区居民楼中心位置建一处露天广场,后来考虑到影响周边居民休息,毅然改变规划,在原址栽树植草、绿化美化,然后在地下建成了一处2000平方米的地下文化中心,里面设有大舞台、大广场、儿童乐园等,配备了显示屏和储物柜,居民可以在这里跳广场舞,社区可以在这里办艺术节,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动静再大,地上也听不见。
路径三:抓紧“牛鼻子”,解开“死扣子”——
面对城镇化和旧村改造积累的集体财富,是拿出来每人每户分了,还是留下来另做长久打算?如何才能更好地运营、更大地保值增值?
“只要我干一天,钱就不能分!”社区改造后“一夜暴富”后又“一夜返贫”的例子,葛茂学见过不少。为此,针对好多人对屯西社区改造后,留下的9万平方米沿街房和近2亿元现金“眼红”的问题,他撂下了这句狠话。
曾经做过乡镇企业负责人的他,既有睿智的政治头脑,也有深厚的经济眼光。葛茂学告诉大家,分钱到人确实能为自己赢得一阵掌声,但分完了大家怎么办?深思熟虑后,他提出了“经营村庄,活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为后代孵化出不断下蛋的‘金鸡\’”的发展路子,把积累资金当本金“封闭运作”,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村庄,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全体群众共同富裕。
在得知寿光现代中学扩招的消息时,葛茂学以屯西村的名义,第一时间与学校对接,投资2.2亿元建设了屯田学校,出租给现代中学使用,年租金达到1300万元。把流动资金变成了固定资产,不仅保证了村里的稳定收入,而且还保证了资金的持续保值增值。
针对沿街商铺人气不足、招租困难的问题,屯西村统筹结合,把问题“打包”,创新推出了票据化管理“放水养鱼”的路子。“只要小区在,沿街房就在。沿街房在,村里就会有固定收入和固定资产,社区运转和居民福利发放就不会‘断灶\’!”为此,屯西村制定了只租不卖的规矩。他们将固定年底为群众集中发放的肉奶蛋油等实物福利,改为日常发放“福利票据”。居民持“福利票据”可在规定期限内,在自家门口的超市、洗车店、理发店、饭店等自行消费。商家在固定期限内到村里统一兑现。“福利票据”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既保障了沿街铺面的正常运营,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商家利益。当前,屯西社区沿街商铺93%被抢租一空,其中80%为外来户租用。
“屯西村的发展,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群众将来生活的可持续保障等,趟出了新路子,创造了可复制的经验。”洛城街道人大工作室主任王志亮这样点评。
新闻推荐
3月12日下午17时许,经济开发区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一渣土车正在长江三路渤海十九路拉土并违规上路。路面巡逻民警立即驱车前往,在长江三路渤海十九路以西发现该车踪迹。民警立即将车拦截...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