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实施“四大工程”做强品质农业纪实
□本报通讯员李建忠黄海艇
寿光蔬菜产业有多强?以下几组数字可见一斑:面积约60万亩,年产量可达450万吨;2016年销售收入180亿元,菜农亩均纯收入达3万元;一户普通菜农,两口子管理一到两个大棚,总占地约五六亩,年纯收入可达20万元。
寿光蔬菜产业,以反季节设施蔬菜种植为主,自上世纪80年代孕育,90年代发展,新世纪后进入稳步提升阶段,其科技水平和富民能力,始终领跑全国,并跻身世界蔬菜生产先进行列,与美国加利福尼亚、荷兰兰辛格兰、西班牙阿尔梅利亚并称“世界四大蔬菜区域优势中心”。
4月上旬,迎着明媚春光,笔者深入寿光市乡村,探寻寿光蔬菜产业多年来领跑全国的奥秘。采访中,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的回答言简意赅:自2000年举办首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向全世界亮出“寿光蔬菜”品牌以来,寿光18年来倾心种好一棵菜。近年来,以做强品质农业为根本遵循,先后实施了品质环境、品质种苗、品质生产和品质监管“四大工程”。
品质环境:
蚯蚓和小蘑菇又回来了
在洛城街道浮桥村的大棚里,菜农岳作忠抓起一把土壤说:“你看,这是蚯蚓钻出来的孔洞,这是自然长出来的小蘑菇。以前种菜大肥大水,土壤板结厉害,蚯蚓都不见了。改施有机肥、配方肥后,又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土壤越来越软,土质越来越好。”
岳作忠自2011年起,每购买一吨新型肥料,就享受政府补贴300元。后来安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也获得了2000元的项目补贴。
寿光市副市长王丽君介绍,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生产品质蔬菜的前提。寿光实施了沃土工程,“十二五”期间已累计投入4000万元,改良土壤28万亩;现在已启动了第二轮,再投入4000万元对需要改良的土壤全部改良一遍。先后推广了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地膜污染防治等技术,年秸秆处理能力达105万吨,水肥一体化和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技术推广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和3万亩。
专业数据显示,寿光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由1.56%提高到1.71%;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土壤容重由1.40g/cm3降低到1.35g/cm3,土壤孔隙度由48.3%提高到49.5%。
品质种苗:
年繁育能力已达14亿株
虽然仅是一个县级市,寿光却拥有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潍坊科技学院。该学院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蔬菜花卉育种团队57人,拥有各类亲本材料近2万份,自2013年以来累计通过鉴定的蔬菜品种达22个。
“立足寿光蔬菜产业的雄厚基础,学院重点推进了蔬菜方面的学科建设,也提升了学院发展水平。去年以来,学院又成立了潍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力争使公司发展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学院院长李昌武说。
不仅是潍坊科技学院,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新世纪种苗等育种企业,已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东北农大等13家院校合作,借力开展蔬菜新品种研发,寿光蔬菜育种已整体进入商业化合作育种阶段。
王丽君介绍,近年来,寿光蔬菜种业重拳频出。2012年,制定了《加快蔬菜种业发展的意见》,每年整合2亿元,支持蔬菜种子研发和种苗繁育产业,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
2013年,农业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备忘录”,在寿光规划建设了占地138亩的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和150亩的配套示范试验区。美国孟山都、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等国际知名种子公司,以及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中心、中国农大等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研发机构,都在寿光设有分公司或建有研发中心。
目前,寿光已建或在建的研发中心达13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达46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4亿株。已连续四年举办了“中国(寿光)设施蔬菜品种展”,每年集中展示蔬菜新品种3000多个。
品质生产:
“轻松种好菜”已渐成现实
在寿光市洛城街道李家村,以前种植设施蔬菜是个辛苦活儿,年轻人不愿意干。现在不同了,村里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回来了,寿光新一代菜农亮相了。
寿光市农业局局长张茂海介绍说:“在寿光,‘轻松种好菜\’已渐成现实。通过推进‘旧棚改新棚\’工程,新建大棚11000多个,面积6.3万亩,推广应用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温湿度及光照自动控制等技术,大幅提升了蔬菜生产的设施化、自动化水平,不仅保障了蔬菜品质,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通过构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封闭式生产服务体系,以服务体系组织化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菜农桑龙海,用了一年新大棚后心里有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化肥投入减少了60%,省出来4000元;新棚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农药使用得很少,投入减少约90%;同样种茄子,新棚管理水平更高,亩均增产约30%。“新大棚自动化水平高,管理用工减少了一半。以前,我们两口子种两个旧棚,很累,年收入很难到15万元。换了新棚后,两口子管理一个棚,很轻松,年收入达到了20万元。”桑龙海笑言。
品质监管:
寿光蔬菜进入“大数据”时代
在位于洛城街道的华仁蔬菜交易市场,市场经理黄新华每收购一批蔬菜,就会登陆“寿光市农业大数据平台”,输入收购蔬菜的产地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随后打印出通过数据平台生成的二维码,贴在该批蔬菜上。
同样,在位于洛城街道的农资经营店,店主付增波的农资销售记录,也不再是以前的记账本,而是用电脑进行电子记录,并即时上传到大数据平台。
该大数据平台的研发方、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效伟介绍,该平台包含蔬菜种植、蔬菜交易、农业投入品交易、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农业大数据搜索引擎、蔬菜质量检测和追溯数据共6大功能,可以查询到寿光蔬菜的产地、生产记录、检测记录和交易记录等信息,还可提供数据分析、价格查询、预约销售、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
张茂海坦言,多年来,寿光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品质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把寿光打造成全国最安全、最放心的“菜篮子”。建立了由39人组成的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15个镇街全部建立了5到10人的执法中队,形成了市镇村“两级执法、三级联动、全面覆盖、分级负责”的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同时,在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及大型超市设立了蔬菜质量速测室,对“进来的菜”严格检测,对“出去的菜”,贴上二维码,建立追溯体系。
“为加快农业专业数据的有效整合、融合和应用,推进品质监管、智慧监管,从2016年5月份,寿光开始筹建寿光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到目前,已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对15处镇街区蔬菜质量检测、1800处农资经营店交易、900家蔬菜市场交易和全体农户蔬菜种植等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分析和使用。”张茂海说。
新闻推荐
▲绿色城堡王晓生摄▲硕果累累傅光宏摄▲瞬间王晓生摄▲胚苗周象坤摄▲番茄树王晓生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简称菜博会),自2000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