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博物馆里张师古的塑像。本报记者张嵘摄
张师古墓墓碑残件
(。什邡师古镇供图
)。
乾隆年间刊印的张师古著作《三
农纪》。(什邡师古镇供图)
▼人物简介
张宗法(1714-1803年),字师古,号未了翁,清代农学家。生于什邡徐家场(现什邡市师古镇),少年好学,不慕荣利,耕种三亩祖田,常与老农交往。毕生研究农事,先后著有《三农纪》和《正情说》。其中《三农纪》共24卷33万余字,流传全国,时称“先生作有《三农纪》,千古田家不可无”。被誉为布衣农学家、有机农业的开山鼻祖。
布衣一生
躬耕田野终老林泉
清代乾隆年间,张师古出生在什邡徐家场(现什邡市师古镇)。关于他的身世,无论史料还是传说,都鲜有提及。有一种未经考证的说法,称张师古出生在一个以耕读为业的书香人家,父亲叫张全明,在村上教私塾,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寒门秀才。
在关于张师古十分有限的史料中,他被描述为“骨秀神慧,性情温雅,诸子百家,无不贯通。”然而,查遍清代的什邡县志等现存的所有史料,都没有他博取功名的任何记载。按现在的说法,他就是一个终身与山野田垄为伴、地地道道的农民,靠耕种家里几亩薄田,维持一家三口(张师古有一独女)的生计,躬耕田野,终老林泉。在《三农纪》的序言《三农纪叙》中,张师古写道:“法也生长农家,终身畎田,与鸟兽同其休息,与草木共其春秋,业业小人而已。”
关于撰写这部巨著的缘由,张师古在《三农纪叙》中有过一段生动的讲述。
某年秋的一天,张师古与“二三农老耕父相邀,登高旷饮”,其间大家“理辨纷纷,晰明耕术,各执己见”。谈兴盛浓之时,旁边一位牧童插言道:“今之所话者,得其人述之,不枉若谈一夕矣。”大家都觉得有理,便推举张师古撰写一本阐述“耕术”的书籍。张师古先是不允,但同行的农老、牧童等纷纷表示,愿意帮他家耕种农田、饲养家畜,让他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著书立说。张师古只好答应下来。
为了编写《三农纪》,张师古立志“深探其体,尽力于实”,精心致意,决不马虎从事。他博采俗谈、方说、耆语、童言,足迹遍于家乡的田畦老舍,参考了历代农业文献计320多种。乾隆二十五年(1760),张师古终于完成了《三农纪》。
农事全书
“千古农家不可无”的宝典
《三农纪》全书共二十四卷,三十三万多字。前五卷写天时地理,第六卷写灾害、备荒和救荒;七至十八卷分述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十九卷至二十卷谈畜牧兽医;二十至二十四卷谈农村习俗杂事和农产品加工。
《三农纪》记述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在粮食作物的栽插方法上,张师古总结出了矮种、点种、区种、芽种等多种方法。最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运用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运用有机肥来进行农作物栽培的观点,堪称我国有机农业的开山鼻祖。什邡当地现在仍采用的使用苕子和麻菇等作有机肥,种植晒烟的做法,就极有可能是张师古当年研究成果的一种延续和发扬。再比如,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秸秆还田,实际上张师古在《三农纪》中早就指出,秸杆这种有机肥效果很不错,肥效很好。
2006年4月,什邡市原民主、云西两镇合并,并改名为“师古镇”,用以纪念两三百年前出生、生活在这里的布衣农学家张师古。
张师古一生博览群书,深通诸史,多才多艺,诗、书、画都有较高的造诣,是当地一位颇具才学的人。他的书画作品在什邡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仍能找到其手迹。但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读书人不同,他一生傲视豪门权贵,不图功名富贵,与乡间的老农、耕父、牧童交往随和,关系密切。从他的传世著作《三农纪》中,我们感受到张师古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人,但同时他又是个一辈子甘于“隐居”山林的农民。他生前真实的精神世界,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农纪》刊刻问世后,因其实用价值,被当地农家普遍采用,几乎家家珍藏,视为“农师顾问”、“传家宝”。《三农纪》这部巨著,堪称清代乾隆年间的一部重要农业科学著作,问世两百多年来对川西北农业生产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评价为“千古农家不可无”的宝典。该书至今被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我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我国农学遗产研究所还把这本书纳入《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用于同世界各国的交流。
抚今追昔
盼借力再铸农林产业辉煌
师古镇政府大院的一角,堆放着一堆表面斑驳的石柱和石条。这些原本砌在张师古墓葬的石材,是镇政务中心主任林朝寿费了不少劲,多年来从各处逐一搜罗来的。
对张师古颇有研究的林朝寿说,据当地长者回忆,张师古去世后就葬在家乡本地,其墓高八尺,直径八尺,墓碑也与普通墓碑不同,由石碑帽、石筐条(左右各一碑条)、墓碑正板、墓碑座四部分组成。可惜后来被破坏殆尽,包括墓碑在内的砌墓的石材,也散落四方,被人拿去做了桥板、屋基之用。
好在现在除了墓碑正板,林朝寿已经找寻回了师古墓的石碑帽、石筐条等部分。残破的石碑帽上,还能清晰地看到镌刻着的“皇恩”二字。断裂成几截的两条石筐条上,“游来玉兔陇上祥云”、“掩却金棺空中香雨”的字迹也依稀可辨。
抚今追昔,多年以来,什邡文史研究学者郭辉图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对张师古的研究越深入,这个愿望越强烈。
张师古之前的北魏时期,山东寿光一个叫贾思勰的农学家,也写过一本综合性的农书《齐民要术》。郭辉图说,张师古的《三农纪》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而且在其基础上又有新的补充和发展。当地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围绕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做文章”,大力发展当地的农林产业和旅游业,硬是把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打造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把寿光变成了千万北京人的“菜篮子”。
“如果我们能够在张师古和《三农纪》上,踏踏实实做些事情,借助这个品牌,什邡的旅游和农林产业完全有可能创造更新、更大的辉煌!”郭辉图说,他相信,这不仅是他,也是众多什邡父老乡亲的愿望!
本报记者张嵘刘春梅
▲学者谈名人
郭辉图:张师古是中国农学史上一个带有总结性意义的农学家,特别对于四川地区农林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成就。遗憾的是,对他所倡导的“大农业”思想,以及与现在提倡的有机农业、绿色生态不谋而合的“传统农法”,我们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学者简介
郭辉图,1958年1月出生,当代文化学者,对佛学、蜀学、蜀史有精深研究。四川省政协文史研究员、江西赣州马祖禅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马祖道一诗传》、《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高天后土魂归章洛》(李冰研究资料集)、《什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成》等。
新闻推荐
寿光女子遭遇电信诈骗,对方称她涉案资产要被冻结寿光的王女士遭遇电信诈骗,从怀疑对方是骗子,到看到对方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网页上的强制资产冻结执行书等,一步步陷入对方的...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