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戴玉亮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赵德彦
“加快质量标准建设,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没有质量标准化,就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11月25日,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杜永臣在寿光举行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急需研制蔬菜科种传病害鉴定标准,急需嫁接等育苗相关标准,急需建立种子(苗)真实性、纯度鉴定标准。”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说。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蔬菜总量有余,生产有提质增效的需求,新型生产主体不断壮大,科技支撑力不断增强,市场日趋成熟。
“我国具备了全面加快蔬菜质量标准建设的条件。”杜永臣说,“加快蔬菜质量标准建设,我建议增强法律性,注重与国际接轨,注重生产实际的适应性,注重标准及时更新、修正。”
我国目前蔬菜栽培面积3.4亿亩,总产量8亿吨,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2017年,我国蔬菜种子行业市场规模173.8亿元,商业用种6.48万吨。2015年,我国种苗市场规模近25亿元,销售种苗50亿株,每年我国种苗实际需求量为4000亿株,潜力巨大。但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蔬菜种子种苗质量问题及案例,表明我国蔬菜种子种苗质量急需标准化、规范化。
“我国蔬菜种苗质量标准制定存在不少问题。”许勇说,比如,标准体系不健全,仅涉及少数蔬菜,有限要素。部分种子质量标准需要修订更新,如纯度最低限已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需求。标准研制不规范,没有进行验证。国标与行标,行标与行标存在矛盾。标准出口复杂,没有统一尺度。
针对蔬菜种苗质量标准建设工作,许勇从扩展蔬菜作物种类、确定质量标准要素、关注种苗质量发展、特别注意种苗病害、建立标准研制联盟、认真开展标准验证、推进质量标准示范、累积建立标准数据等多方面提出设想。
目前,山东省的蔬菜产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标准化将在生产轻简化、组织规模化、经营品牌化、产业信息化方面发挥枢纽作用,助推山东省蔬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淑芬说。
在蔬菜标准化建设中,山东省存在标准制定尚不完善、标准制定主体比较单一、标准化生产意识还不够强、标准的执行力不强等问题。
“着力破解以往标准破碎化、支离化问题,围绕某一对象建立标准综合体系,大到如乡村振兴的标准综合体系,小到番茄的标准综合提系,力争形成以国际标准为引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新型山东蔬菜标准体系。”王淑芬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邹学校说,标准是提高和保证蔬菜及其制品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加大标准的制定力度,加大宣传形成全社会自觉维护标准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寿光市城市违法建设治理行动领导办公室(治违办)以“全国文明城市”复审迎测为契机,按照违法建筑“...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