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战士王金林
王金林(1921-2018),穷家子弟,幼时仅读书两年,兄弟四人。王金林曾经是许世友的警卫员,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他的一生平添了许多血与火的记忆和辉煌。
国难当头参军抗日战场拼杀英勇善战
王金林,1921年10月生于寿光县九区(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七里庄的一户贫困家庭,全家6口人,靠父亲耕种的二亩薄田度日,每年总是入不敷出。生活极其贫困。
贫困的家境让他早早就懂事了,七八岁起他就开始帮助父亲劳动,或者给地主放牛,跟着叔叔、堂哥捕鱼,千方百计为家里出力,以补贴家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与其他敌占区一样,山东各地也不例外地遭到日寇的烧杀抢掠。在王金林的家乡,九区地下党创始人朱剑秋首先在当地的多个村庄发展党组织,动员爱国青年掀起了参军热潮,积极开展抗敌斗争。16岁的王金林当了教员,教那些贫苦的孩子一些基本常识,并为抗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939年1月,王金林在离老家不远的朱家庄(石桥村)参加了当地的八路军,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清河区三支队一团二营七连的一名战士,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这年10月,仅有几个月军龄的王金林就参加了魏家铺战斗,虽然是第一次,但是他毫无畏惧,表现英勇。同年11月,由于他作战勇敢,被任命为山东省清河区三旅七团二营七连一个班的班长。1940年4月他又参加了毛王庄战斗,作为班长,他不仅勇敢,而且会动脑筋,自己伤亡少,歼灭的敌人多,因此,很快就被任命担任副排长。6月,在窑口与敌人作战,王金林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又一次取得了很不错的战绩。因为英勇善战和骄人的战绩,同年8月由徐好礼介绍入党,9月王金林成为正式党员。
跟随许世友赴胶东作战
1941年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奉命赴胶东作战,他们从寿光西北部的清水泊中心根据地出发,由寿光独立团许云轩团长带骑兵排和警卫班沿途护送,王金林就在其中。
行进中寿光独立团的队伍在前,王金林和许旅长紧随其后。到邢姚村东面准备过弥河时,负责战斗警戒的寿光独立团把国民党张景月的传令大队长苗思九(后任特务大队长、团长等职)和其兄苗思礼捕获并收缴其匣枪。当队伍急行军到达侯镇以北休息时,寿光独立团领导向许旅长请示如何处置苗氏兄弟,得知苗氏兄弟是国民党地方势力张景月的部属,许旅长沉思片刻,意欲遵照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将二人放回。因国民党张景月部经常制造事端、挤压袭扰我抗日军民,战士们对苗氏兄弟多有愤恨之辞,许旅长遂即向大家详细阐明我党我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做通大家的思想后,寿光独立团的领导对苗氏兄弟教育释放并发还匣枪。
家乡菜蛤蜊疙瘩汤许世友连喝三大碗
在侯镇(日军大据点)西北角稍作休息后,队伍继续向北开进。当时新组成的清河独立团内有很多是王金林老家一带的人,仅七里庄就有五、六个,其中王进贤与他家相近,这个时候他已任排长。给许司令牵马的也是本庄的,还有一个战士外号叫“麻虎头”。东征前,王金林由战斗连队调司令部警卫排任班长。
部队到达七里庄东北角的场院内集合吃午饭。那个年代里,部队吃饭供给全靠抗日老百姓全力承担。这么多的人吃马喂,供给量不小,负责护送的寿光独立团的人选择性作了安排。开饭前,部队有命令:一不准本地本村的战士回家或走漏行动信息,二是要求抓紧吃饭后赶路。七里庄好多户人家同时给部队做饭,其中有一大锅蛤蜊杂面疙瘩汤。这种食材和做法在老家不算稀罕物,参军前王金林曾跟大人们去海上“晃”过白蛤蜊,一年中就属春秋两季蛤肉肥嫩、蛤汁丰盈。用一个大海碗,王金林先给许司令盛上蛤蜊疙瘩汤,许世友捧着热气腾腾的大碗,边吹边喝边转圈,几圈下来就是一碗。许司令正值壮年,饭量不小,盛第三碗时,王金林问他味道怎么样,河南腔的许世友连说两个“好”。
白蛤蜊是寿光很普通的海产品,一顿清香鲜美的蛤蜊汤在和平年代根本不算什么珍馐佳肴,但这一顿东征途中的蛤蜊汤,虽然简单,却是王金林内心深处最为怀念的家乡记忆。建国后,王金林几次回乡探亲,吃上蛤蜊汤,不单是为了满足舌尖上的味道,更是为了重寻那个战争年代里回家的感觉。
文/朱树峰王成叶图/程晓婕
新闻推荐
“盗抢骗”、制贩毒团伙栽了! 潍坊打击侵财犯罪“亮剑”行动、集中扫毒行动初显成效
本报记者赵磊为深入贯彻全省、全市“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部署要求,潍坊市公安局坚持以人民...
寿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寿光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