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潍坊 今日青州 今日诸城 今日寿光 今日安丘 今日高密 今日昌邑 今日临朐 今日昌乐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今日寿光 > 正文

新时代新农人新农业新动能 寿光“棚二代”“棚三代”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农村大众报 2019-11-12 13:50   https://www.yybnet.net/

在寿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第一代大棚种植者的后代,被称作“棚二代”“棚三代”,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被寿光蔬菜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接过祖辈、父辈的接力棒,在蔬菜之乡挥洒汗水、贡献智慧、收获希望……扛起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旗,推动着寿光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走近他们,你会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执著,一种全力以赴勇攀高峰的坚毅——而这些,都是寿光新一代蔬菜产业从业者所独有的气质。

新引擎:硕士回乡卖种苗

主动选择土地,却不再被土地束缚;同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不再充满悲情。当前,寿光农业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90后”,他们投身蔬菜产业,演绎着农业现代化的希望,古城街道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齐炳林就是其中之一。

时光回溯,200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学专业的齐炳林获硕士学位,并被保送澳大利亚读博士,这样的机会似乎是当时最理想的选择,因而他也被同龄人暗自羡慕着。然而,齐炳林并不甘心。

一夜无眠之后,齐炳林放弃了读博的机会选择回乡创业。回到寿光后,齐炳林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首批投资800万元在古城街道创办了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蔬菜种子研发销售、工厂化育苗、蔬菜品牌建立、农业项目策划等现代化农业服务为一体。

齐炳林主攻工厂化育苗,在综合考虑育苗市场周期和天气地理等因素后,他选择将80万株黄瓜苗作为公司首个产品。为了选育出最优质的种苗,齐炳林又以万元月薪聘请了最好的育苗技术员,“比伺候孩子还细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首批种苗上市后供不应求,净利润达70余万元。

第一茬育苗的成功并没有让齐炳林安于现状,他意识到,苗子培育得再好,也是受制于人,只有掌握了种子,才能有市场主动权,“每一个寿光菜农都渴望蔬菜种子自主创新,只有研发出“寿光芯”的蔬菜种子,才能真正的利农兴农。”于是,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种子研发成为旺林农业的发展之道,亦成为齐炳林对寿光菜农深厚感情的最有力回报。

于是,齐炳林累计投入科研资金800余万元,采用“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等模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日本坂田种苗集团等7家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30余名专家合作,并引进2名育种专家,成功研发出戴安娜等2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并在市场上一炮而红。

从1989年三元朱村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到今天已经整整过去了30年。30年来,寿光蔬菜大棚由原先的“土大棚”发展到第七代智能化大棚。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7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60万亩。大棚的种植主体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已由“40后”“50后”“60后”向“70后”“80后”甚至“90后”交棒。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如果把50岁以上的菜农比作‘棚一代’的话,‘70后’\‘80后’\‘90后’就是\‘棚二代’、\‘棚三代’,甚至是‘棚四代’了。”

在寿光,像齐炳林这样的年轻又有专业知识的新农人还有许多。据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50岁以上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人数占比45.2%;25(含)-50(含)岁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人数占比为54.8%。也就是说出生在1970年之后的新生力量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一半,而出生在1980年之后更年轻的力量,占比达到18.5%。

走近他们,你会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执著,一种全力以赴勇攀高峰的坚毅——而这些,都是寿光新一代蔬菜产业从业者所独有的特质。

新农业:手机控制大棚,“轻松”种好菜

27岁的王聪和妻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成了村里年龄最小的菜农。王聪种植的大棚“科技含量”高,他打开手机向笔者演示了大棚内安装的自动控制系统,大棚卷帘、喷淋、放风等温湿度调控、水肥调配浇水等环节,全部可以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完成。

近年来,寿光推广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温湿度及光照自动控制等技术,蔬菜大棚发展到第七代智能化大棚,切切实实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这成为吸引年轻人投身大棚蔬菜种植的主要原因。

“种大棚收入高。”李万庆说:“去年一年保底收入110万元,贷款建棚的投入基本上一年半就能收回。”在寿光,年轻人投身蔬菜产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高。像王聪夫妻这样的“90后”一年收入27万元,这要比在城里一般的“上班族”收入多得多。

李春祥讲了一个故事,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一对年轻夫妻原先在外地城市工作,买房后两个人的工资还房贷都有些捉襟见肘,于是而毅然回乡种棚。李春祥说:“这几年蔬菜价格行情比较稳定,一个一般的大棚,一年收入普遍在10万元左右。”

收入高,干活轻松,设施及市场都不错,寿光蔬菜良好的发展前景还催生了一种特别的现象,那就是以前从来没有种过棚的人,在一些以前并不适合种棚的地区,也开始种起了大棚蔬菜,这些人不是“棚二代”“棚三代”,他们是新生的“棚一代”,和我们前面提到的“棚一代”不一样,他们和“棚二代”“棚三代”在一个时代、一个平台上创业,并且收获丰硕。

寿光双王城卧铺村,土地盐碱,以前别说种棚,庄稼都不长。但50岁的侯相军认准了:“种棚收入高,我们要种棚,土地盐碱可以无土栽培,现在寿光的大棚能做到!”2016年,侯相军约齐八条汉子,跑到寿光南部十几个村子学种菜,从银行贷款打井建棚,硬是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建起了8个无土栽培大棚,每个大棚长200米,还安上了智能设备。

现在,他们种出的西红柿,凭借优良的品质,走出了国门,销往俄罗斯。这八条汉子,年龄不小,但身板壮,肯吃苦受累,更重要的是头脑灵活,眼界高,认准了的事就能干成。

新前景: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王聪的父亲王万章属于“棚一代”,他说几十年前刚开始种棚的时候,一个占地一亩多、长80米的大棚能收入3万多元。但是王聪夫妻种植两个大棚占地3亩多,单亩土地的收益翻了3倍多。

寿光的“棚二代”“棚三代”从事蔬菜生产和“棚一代”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有知识,思路新,脑子活,懂市场,敢闯敢试,他们促进了种菜模式的更新换代,推动了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鲁寿种业公司总经理孙凤堂,生于1984年。2006年,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生意。从进入这个市场,孙凤堂面对的就是与国外种子公司的竞争。他先后经过了自己繁育——代理国外品牌——工厂化育苗——自主研发种子的过程。他说:“我爷爷卖种子是走街串巷式的,我父亲卖种子是门店式的,而如今,我们的公司已是基地化、园区化了。”

“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转型升级,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转型中发展。”孙凤堂说,他们公司已经注册4个种子商标、20多项专利、5个品种保护。他介绍,寿光蔬菜种子国产化程度目前已经达到70%,而在10年前这个数字不到30%。

随着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寿光蔬菜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吸附”能力越来越强,育苗业的“崛起”便是其中之一,短短数年,寿光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育苗产业化程度最高、育苗性价比最优惠的地区,正逐步成为全国蔬菜产业的“苗圃”。

在寿光蔬菜全产业链条上,像齐炳林、孙凤堂一样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而努力的年轻人有很多。寿光农发集团销售部经理韩国强是一名“90后”,通过“互联网+”的模式销售蔬菜产品,他所在的13人的团队中11人是“90后”,通过互联网形式销售的蔬菜量占整个集团蔬菜销量的三分之一。寿光仓圣农业科技公司的高洋,生于1987年,创立了“蛙客农场”品牌,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将寿光的高端品质蔬菜卖到了北京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

旅游思维、全国思维、大数据思维……不断涌现的农业新思维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农村“产业兴旺”夯实了基础,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

王乐义深有感触地说:“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棚二代’‘棚三代’投身蔬菜产业,让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得到更快速地推广,将进一步加快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看到我们村已经回来31个大学生,我心里很踏实。我相信寿光蔬菜产业有能力继续领跑全国。”

寿光在今年的三干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拿出比以往更大的决心和精力,实施新一轮蔬菜产业革命,以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智慧化、融合化引领蔬菜产业发展,让寿光菜成为‘健康菜、绿色菜’的代名词,做到继续领先国内,达到世界一流。”(黄海艇)

新闻推荐

完成120多万起任务 二次社招近十万人报名

应急管理部11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介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组建一年来的发展建设情况。澎湃新闻从会上了...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新时代新农人新农业新动能 寿光“棚二代”“棚三代”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