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威海 今日文登 今日荣成 今日乳山
地方网 > 山东 > 威海市 > 今日荣成 > 正文

王玉华:我的理想,就是被祖国需要!

来源:德阳晚报 2019-08-21 09:07   https://www.yybnet.net/

2005年,三峡首台转轮发运出厂。

王玉华(右)和老友在一起。

1979年,自主研制的葛洲坝电站170MW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其11.3米的转轮直径为世界之最。

年轻时的王玉华。

1958年在农田中树立起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厂址的测绘标杆。

1959年3月27日生产出第一台7千瓦异步电动机。

1966年制造完成湖南双牌电站4.4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东方电机开始生产成套水电设备。

1985年,葛洲坝机组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三线建设,一段共和国历史上的不平凡历程;三线建设者,一群普通劳动者中的特殊群体,王玉华就是其中一员。1958年,他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都市来到县城,一呆就是61年。岁月无情,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已然两鬓双白,回想起当年的奋斗历程,却记忆犹新。

东电原副厂长王玉华,在德阳已经整整生活了61年,是三线建设大军中的一员。61年前,25岁的王玉华带着妻子从哈尔滨风尘仆仆地来到德阳,投身建厂。从建厂初期的一名基建会计到后来的副厂长兼总会计师,他说,自己这辈子做的事谈不上什么“贡献”,和很多人一样,都是为了建设国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的理想就是,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无怨无悔。”

风尘仆仆到德阳

瘦高的个子,白了大半的头发,双手各拄着一根拐杖,行走时已步履蹒跚,说话却不疾不徐、气度沉稳,这是记者在东电老干部活动中心见到王玉华老人时的第一印象。

活动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老人指着地图问记者,“你猜我老家是哪儿的?”说着,便挪步到地图前,指着山东半岛尖角处说,“山东荣成,德阳算我的第三故乡了。”虽然已在德阳生活了61年,王玉华的普通话仍夹杂着山东口音。看着地图上的故乡,86岁的他思绪回到了61年前。

“那时候还没有‘三线建设’这个说法。”王玉华说,1957年末,根据国家对工业进行的布局,要在河流众多的西南建两个水力发电设备厂,一个在四川,一个在湖北,最终四川的选址定在了德阳。

“我是第一批过来筹备建厂的人员,1958年5月19日坐火车从哈尔滨来的德阳。”王玉华说,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已遗忘,但这天对他的一生来说都是“大事件”。当时25岁的王玉华是哈尔滨电机厂的一名基建会计,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开工作了五年的哈尔滨,前往德阳准备投入水力发电厂的筹备和建设中。

火车行到半途,遇上宝成铁路塌方,他们被困在西安7天,不能及时赶到被调入的单位,心里非常着急。后来通过与铁路部门协调,他们又乘坐短途列车到了广元。由于广元到昭化的路被冲毁不能乘车,他们只好步行到昭化乘车前往成都,最后兜兜转转才到了德阳。

初到德阳,生活条件艰苦,住的地方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他和妻子很不习惯。“心理落差太大了!”王玉华说,那个时候的哈尔滨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而德阳还只是个小县城,县城里有东西南北四条街,中间一座钟鼓楼。”他还记得,当时整个县城只有一辆汽车,还经常熄火,不能跑远路。自行车也很少见,每当他们骑着自行车出门,后面总会跟着一群孩子,喊着“看洋马呀,看洋马!”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仍然选择安安心心在德阳工作。

“三上三下”建工厂

“建厂的第一步计划就是我做的。”王玉华说,建厂初期从哈尔滨来了两批人员,一批是基建人员,另一批是生产准备人员,当时他是基本建设计划财务组的负责人,建厂计划、进度、投资、人员调配……事务繁杂,经常北京、德阳两地跑。就在工厂如火如荼地建设了大半年后,1959年,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国家压缩基本建设,基建工程“下马”停建。

王玉华清楚地记得,1959年1月29日,他第一次坐飞机和厂里的总支书记以及管理生产筹备的主任风风火火地赶往北京。飞机飞到太原,突然起风,那架只能装下24人的小飞机被风吹得忽上忽下,他们吓得话都不敢说。“为什么那么危险我们都要去?”王玉华说,那次去北京,就是想向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请求不要“下马”,但最终还是没被批准。

1960年,根据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压缩的要求,对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进行新的部署,要求在主体工程停下来以后,一方面加紧进行收尾工程并进行主要设备的安装,另一方面根据工程性质拟改为水火合一,加紧进行设计工艺的调整。

1961年,国家正式决定压缩基本建设战线,根据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统一安排,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封存停建,要求在确保国家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做好机器设备的维护。

基建工程“下马”期间,近2000名在哈尔滨经过培训并有了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人都被“下放”,本来已有3000多人的员工规模,最少时仅剩1000多人。

1964年,国家正式确立“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德阳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在这一年复工“上马”,并改名为东方电机厂。

这一段建厂历史,当时被称作“三上三下”,形容建厂的波折与不易。王玉华说,工厂“下马”期间,因为很多生产设备是从苏联购买进来的,需要维护保养,国家划拨了一部分资金用于维护设备,厂里就用一部分维护费小规模地“偷偷”建厂。事实证明,这些“偷建”在后来起到很大作用,“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1964年再次‘上马’后,很快便投入生产,并在1965年生产出了第一台水力发电设备。”

见证东电点滴成长

1965年,东方电机厂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开始规模化生产,并已能生产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更加详细、长远的规划。全厂上下热情高昂。

正式投产后,基建财务和生产财务合并,王玉华担任财务科长。1982年底,担任副厂长兼总会计师,直至1993年退休。

因为工作性质,王玉华常年出差在外面奔波,就连老伴也常常笑他“一辈子都在出差”。在东电工作的35年生涯中,王玉华参与过很多大型水电站项目机组的价格谈判。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葛洲坝水电机组的价格谈判。“谈价格合同,是非常艰苦的一件事。”他说,当时还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葛洲坝水电站机组的任务给了哈尔滨电机厂,但按照进度,哈尔滨电机厂无法完成,机械部就抽了7台任务给东电,并进行重新定价。经过很多轮的谈判,东电不但没有降价,还提了价,这让王玉华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厂子年年都在进步,成绩每年都在增长。”王玉华说,多年来让他感到最欣慰的是,从一张张财务报表中,看到东电一点点的成长壮大。

王玉华仔细算了一下,从194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整整70年。70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到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将大半生奉献给了东电,奉献给了“三线建设”。但老人却说自己所做的事“谈不上贡献”。“我只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我自己该做的事。”他说,一个人应该多为国家和人民做好事,和那一代很多人一样,他的理想就是,“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无怨无悔。”本报记者周玉琴

图据受访者

新闻推荐

抵御“利奇马” 他们是最美的威海政法干警!

一场台风就是一场考验。8月10日至11日,随着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步步紧逼、影响逐步加深,滨城上下,万众一心,迎来一场风雨...

荣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荣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王玉华:我的理想,就是被祖国需要!)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