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兴福
2月13日是正月初四,大山深处的古浪县横梁乡磨石沟村年味正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时响起。中午时分,正在村委会忙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锐接到了妻子芦翠萍打来的电话:“赶紧回来,‘黑头\’可能要下羔了!”
“黑头”是张锐饲养的一只母羊,近期临产。张锐的家在村口一处向阳的山坡上,房后的一片土坡上,5座养殖暖棚依次排开。暖棚内,“黑头”侧躺在地上,肚子鼓鼓的。很快,“黑头”产下两只小羊羔。张锐将两只羊羔并排放在它们母亲的头前,“黑头”抬起头,咩咩地叫着。
张锐夫妇很兴奋,拿着抹布不停地擦拭着小羊。张锐告诉记者,他家的5座养殖暖棚内,共喂养着90多只胎羊,其中新生的小羊羔就有50多只。一只羊羔现在能卖600元,50多只羊羔至少能卖3万多元。
张锐说,2011年以来,古浪县开始实施养殖扶持政策,鼓励群众发展暖棚养羊,山区每座暖棚补助3000元,并引进品种优良的多胎羊,提供养羊技术支持。
政策实施之初,磨石沟村的一些群众担心多胎羊是外来品种,喂养难、保胎难,不敌本地的土种羊,很多人持观望态度。2012年初,张锐召开村支部会议,提议党员、村干部带头暖棚养羊。当年,张锐率先建成5座暖棚,并投资3万元买来了30多只多胎羊。
2012年入冬后,张锐家的多胎羊陆续产羔。最少的两只,最多的一只母羊一次产羔5只,虽然只成活3只,但这件事还是轰动了整个村子。很多村民掰着指头算账之后,自发搭建养殖暖棚,引进多胎羊。去年入冬至今,磨石沟村新增养殖暖棚16座,引进多胎羊近900只。
记者采访时,不时有村民来到张锐家,咨询多胎羊暖棚养殖的有关情况。村民吴子文说,年后,他将逐步淘汰土种羊,引进多胎羊,增加经济收入。
新闻推荐
□戴学盛崔世雄大靖镇地处古浪县东部,南依祁连山东端余脉,北临腾格里沙漠南缘,曾为丝绸之路北路、河西走廊东线重镇,是全省四大古镇之一。2006年,大靖镇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确定为...
古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