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的“中国医生”
能吃苦的“中国医生”传递友谊的民间大使
走进非洲的“中国医生”——甘肃医疗队在马达加斯加38年援外医疗纪实
马达加斯加来了“白求恩”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岛国,位于印度洋西部,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06年世界人文发展报告》统计,马国人均预期寿命56岁,婴儿死亡率高达为88‰,全国有40%的人营养不良。
甘肃派出的援外医疗队队员都是省市级医疗机构的骨干,每批30人左右,涵盖了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麻醉科、耳鼻喉科、针灸、化验、药剂等专业领域。他们分别在马国4个县级医院工作,这4家医院分散在马国的中、北、东、南部,分别被称为首都点,北方点,东方点,南方点。
“尽管之前去过的队员已经给打了预防针,但一下飞机,坐上去医疗点的汽车,沿途所见的贫穷落后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古浪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郭学忠回忆。
郭学忠是第17批援马医疗队员,2008年11月奔赴马国,也是古浪县第一位受政府委派执行援外任务的医生。带着满腔的自豪和热盼,辗转20多个小时,走下飞机,踏上马国的国土,郭学忠的腿肿了,但心还是热的。
郭学忠所在的首都点是医疗队总部所在地,是4个医疗点中条件最好的,距离首都40多公里,近一个小时的车程。
到了医疗点,所在医院,条件之简陋让郭学忠的心凉了半截。说是县级医院,除了B超、胃镜、心电图之外,再没有更多的医疗设备,还不如省内一般的乡镇卫生院。当地医生只能开展阑尾炎、剖宫产等常规手术。
郭学忠时任古浪县人民医院院长,是当地著名的外科医生,号称“郭一刀”,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如何施展?两个月后,在如影视剧般惊险的场景中,郭学忠实施了所在医院的第一例开胸手术。
那一天是国内的农历除夕夜,首都点12名队员正在一起包饺子,突然听到外面有枪声响起,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队长钟良亭赶忙给当地熟悉的华侨打电话,得知马国发生政变,两派人员正在火拼。大家惊慌不定之际,医院来了一个伤员,在两派争斗中被刺伤了,心脏都暴露在外面,肺叶也破裂了,生命危在旦夕。
当时已经是凌晨2时许,马国的医生都跑光了,偌大的医院只剩下中国医疗队。钟良亭指挥12名队员,现场分组、分工,有负责放哨的,有负责安全保卫的,有负责消毒准备的。郭学忠主刀,麻醉师、药剂师等医生配合,紧急展开了手术抢救。3个多小时过去了,手术顺利完成,伤员得救了,此时,天也亮了。
此后的近半年时间,马国政局不稳,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医院整天空荡荡的,无人值守,只有中国医疗队在坚守。几名医生每天要接诊100多个病人,危重病人也比平时多。后来,队员们才知道,这次政变是马国独立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国死伤了2000多人。
那期间,军队封锁了各交通要道,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搜查,但医疗队的车从来没有被拦截过,写有“中国医疗队”的醒目标牌就是通行证,无论哪一派都认。
能吃苦的“中国医生”
南方点位于马国的最南端,距首都约1200公里,是中国在马达加斯加设立的第一个援助医疗点,也是马国经济最不发达地区。
医疗队所在的中心医院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周围几百公里内没有妇科和外科医生,送来的几乎都是危重病人。经常是深更半夜用小木车推来,不是骨折、烧伤,就是难产、子宫破裂,而医院既没有辅助检查设备,也不具备输血条件,队员们只能靠经验来诊断处理。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驻马国大使馆考虑南方点条件太艰苦了,决定把医疗队转移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佛陀番。当地马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自发来到医疗队员驻地。
“那天一大早,我们出门准备上班,看到门外黑压压地蹲了一群马国人,见到我们都起身行礼,恳求我们不要走。”第九批队员、兰大二院外科专家黄华新回忆。南方点的居民很穷,通常都是病得不行了才来就医。佛陀番距离南方点100多公里,医疗队如果搬走了,那么远的路,当地人没钱,跑不起,也耽误病情。看着马国人民乞求的目光,体恤他们就医的不易,队员们一致决定不走了。时任南方点点长的黄华新向大使报告了大家的决定,南方点自此被保留至今。
每一批队员、每一个医疗点上,妇产科医生都是最忙最累的,两年援外医疗,平均手术量都在千台以上。
“那两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心里充实快乐着哩。”张掖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赵喜兰是第18批援马医疗队员,也是那一批南方点唯一的女队员。
马国的妇女很少懂得避孕知识,有的人一生要生十几个孩子,产后大出血、子宫破裂、死胎的发生率非常高。因此,当地妇产科病人多,病情急。妇产科手术、门诊、住院部都是一个人,赵喜兰每天接诊二三十个病人、管着二三十张病床,基本上24小时在岗,随叫随到。有时一晚上被喊起两三次,忙到天亮,第二天还要正常上门诊,上手术。
郭萍也是妇产科医生,她在北方点和首都点分别工作了一段时间。起初,一上手术台,她会习惯性地向马国助手要纱布、针线等常规用品,然而,一次次的回复都是“没有!”很快,郭萍明白了一切都得靠自己动手。于是,每次手术前一天,她会仔细地用酒精浸泡手术针,相关器械也用高压锅消毒备好。
两个医疗点的手术室都没有空调,马国的天气炎热,每次手术下来,外层手术衣和里面的衣服全都湿透了。通常,等不到衣服干,又要开始下一台手术,最多的一次,郭萍跟麻醉师配合,一天一夜连着做了8台手术。
马国卫生条件落后,一些非洲大陆常见病随处可见,如疟疾、登革热、阿米巴痢疾等,艾滋病发病率也很高。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遇到艾滋病人,马国医生不愿做,就推给中国医生。在马国期间,仅郭学忠一人就曾经为10多例艾滋病人做了手术。
除了艾滋病,在当地传染性比较强的还有疟疾,由于非洲气候炎热,蚊虫较多,每一批医疗队员几乎都患过疟疾。
传递友谊的民间大使
援外医疗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既要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还要为外交服务。因此,在救治马国普通民众的同时,医疗队还要将触角向马国上层社会延伸,加强与马国各级政府的联系。38年来,医疗队在马国接诊的患者除了当地居民外,还有大量来自科摩罗、留黎旺、毛里求斯、法国、德国、独联体、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驻马使馆的患者 。原中国驻马大使马学志风趣地说,白衣天使比大使还多一笔,说明中国医疗队在马达加斯加的贡献比我这个大使还多。
有付出,也有收获。每一批的队员说起马国人民和当地华侨,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马国人民非常淳朴,对帮助过他们的中国医生有着发自肺腑的感谢和崇敬。在医疗队员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倾尽所有。每次政局不稳、物资匮乏时,当地居民都会主动送来宝贵的粮油和海鲜蔬菜。中国医生在当地是最受尊敬的人,走到路上,马国人见到会停下来侧身行礼,有的还学会用中文“你好!”问候。
当地华侨对医疗队的感情更是血浓于水。马国的汽油很贵,当地人加油都是用矿泉水瓶子,跑多少路加多少油。然而在华侨开的修理厂,医疗队修车不要钱,每次汽车保养、保修好了,他们会把油加得满满的送来。
每一个执行过援外医疗任务的队员都对马国有着难舍的情缘,38年来,甘肃省累计派出的500多名队员中,有三分之一的队员去了2次,有的3次。最多的是历任医疗队队长钟良亭,先后去了6次,在马国工作生活12年,先后4次荣获马国国家级勋章,其中大将军勋章是医疗队在马国获得的最高勋章,也是唯一一枚。
38年来,马国政府为表彰医疗队的出色工作,先后为医疗队员授予大骑士勋章16人次,授予国家级骑士勋章74人次。
本报记者 宜秀萍
对很多甘肃人来说,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到不知它位于地球的哪个角落。而在甘肃卫生系统,说起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几乎人人皆知,不少人还滔滔不绝、念念不忘,并亲切地称其为“马国”。
这段缘分起于38年前,1975年8月,按照原卫生部指定,省卫生厅开始向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派遣援外医疗队,每两年轮换一批,至今共派出19批、559名医疗队员。38年来,队员们你来我走,当地居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知道他们都来自中国,便称他们为“中国医生”。
医疗队给当地居民送去预防传染病药品。 (省卫生厅外事处提供)
新闻推荐
对比 顾客丢2万 酒店服务员如数送还 捡钱不承认 民警劝说之后还失主
对比顾客丢2万酒店服务员如数送还捡钱不承认民警劝说之后还失主本报兰州讯(记者齐兴福)2万元,几乎是一名酒店打工者一年的工资。日前,兰州市西固区504厂福利区锦江川酒店的服务员小姚在捡到这笔数额...
古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