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
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古浪县发展设施农牧业侧记引题题一题二
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
如何调整农业结构?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经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经过四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个模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
古浪县坚持武威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设施农牧业方向,以“户均2座棚”发展目标,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以黄灌区乡镇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生猪、肉羊养殖基地建设,以井河灌区乡镇和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肉羊、肉牛、獭兔养殖基地及精细果蔬生产基地建设,在山区重点转变群众生产方式,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全县设施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古浪县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1.13万亩。据测算,2013年以肉羊养殖为主的养殖暖棚棚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以红提葡萄和瓜菜为主的日光温室棚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其中主体生产模式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26%提高到52%。设施农牧业的增收效益已被群众广泛认可和接受,由过去的行政推动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今年以来,古浪县按照“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培育发展温室果蔬种植和草食畜牧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按照在2014年底实现“户均2座棚”目标,全县计划建设设施农牧业5万亩。至目前,共落实设施农牧业建设面积5.2万亩,占任务5万亩的104%;落实30亩以上示范点227个。
在设施农牧业建设中,古浪县按照合理布局区域、科学发展产业的原则,制定了《古浪县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古浪县獭兔产业发展规划》和《古浪县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下发了《关于分解下达2013—2014年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建设任务的通知》,逐项细化分解任务,逐级落实工作责任,把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向设施农牧业建设集结,增强工作合力。将设施农业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委书记李万岳、县长杨东多次深入乡镇建设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督查办、效能办、纪检、监察等部门也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乡镇村组,督促乡镇加快建设进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落实情况,有力地推动了设施农牧业建设进程。
为保证设施农业建设中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古浪县全面推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乡包村、乡镇领导包村抓点、一般干部包组包户、技术干部包技术的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细化任务,层层靠实工作责任,为设施农牧业建设工作的推进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相关业务部门和技术人员坚持深入一线,开展全面系统的指导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协调解决乡镇工作当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做好技术服务的同时,县委农办、农牧、科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将农民培训侧重点向设施农牧业倾斜,整合培训项目和资源,进一步强化农民培训力度,至目前,全县已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720场次,培训农民7.6万人次,培训科技骨干1800多人次。
古浪县不断加大对设施农牧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投入上坚持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奖补引导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出台了《2014年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方案》,明确了重点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奖补政策和保障措施。对新建养殖暖棚和日光温室,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按照3000—5000元/亩标准给予奖补,同时通过整合项目加大对设施农牧业示范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支持新棚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群众进行旧棚改造提升。特别是通过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在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对新建的日光温室按照每座3万元标准给予奖补,对养殖暖棚按照每座0.6万—0.8万元标准给予奖补。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服务行动,紧抓惠农贷款政策,对农户按照1.5万—30万元、对专业合作社按照300万元以下标准协调发放贷款,有力的支持了主体生产模式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据了解,自“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等“三项”贷款发放以来,全县累计发放惠农贷款28亿元,惠及农户5.5万户,其中2014年发放9.56亿元,惠及农户1.3万户。
皇花种羊场负责人尚兴林就是惠农贷款政策的受益者,2013年他申请了300万元“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在阳光新村新建种羊场,建设标准化养殖暖棚1.1万平方米,引进小尾寒羊、萨福克、杜泊等种羊1200多只。“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贴息贷款政策,为老百姓带来了发展希望和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实惠,没有国家的扶持,我的种羊场也建不起来”,说到养殖暖棚的收入,尚兴林满怀希望,“去年养殖暖棚亩均收入了2万元左右,今年应该比去年好,300万元贷款估计在年底前能还清。”
为实现“户均2座棚”奋斗目标,古浪县不断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设施农牧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全县设施农牧业发展升级换代。感恩新村社区是古浪县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的第一个移民新村。按照户均“322”结构模式(户均3亩经济林、2亩设施农牧业、2亩高效节水田)培育发展节水增收产业。2013年从辽阳引进的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在感恩新村已初具规模,科学安排了西瓜、番茄等种植茬口,实现棚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感恩新村社区群众都是山区刚搬迁下来的移民,习惯于‘靠天吃饭\’,刚开始对温室蔬菜种植还不太接受,通过算账对比和示范引导,2013年种植了一茬番茄,今年又种植一茬西瓜,棚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群众在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中尝到了甜头,建棚积极性逐渐提高。”绿鑫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万年面对记者如是说。据了解,2012年以来,在绿鑫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感恩新村社区已建成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200座,二代日光温室22座。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今年该县农业部门结合二代日光温室和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优点,探索出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半地下室改进型钢架日光温室建设技术,较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相比成本更低,保温性能更好。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目前,感恩新村社区规划的250座半地下室改进型钢架日光温室已开工建设,在黄羊川镇已建成10座。
为全面提升设施农牧业效益,古浪县以提高示范点的规模、科技配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在全县集中打造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上的设施农牧业示范点。黄花滩乡黄花滩村是一个山区移民村,刚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近年来通过发展设施农牧业,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80%的农户都返修了新房,买了小车,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黄花滩村桥头养殖小区于2009年开始筹建,共建养殖暖棚150座,入驻农户50多户,在2009年前,50多户农户肉羊饲养量不足500只,户均畜牧业收入不足1000元,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小区肉羊饲养量达3.3万只,户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棚均收入达2万多元,在其带动下,黄花滩村共建成50亩以上规模养殖小区12个,其中建成400亩规模养殖小区1个,累计建成养殖暖棚2000多座,肉羊饲养量达18万只,户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今年以来,古浪县已落实50亩以上设施农牧业示范点191个,示范面积1.9万亩,其中开工建设130个。泗水镇铁门村群众种植日光温室红提葡萄,棚均年产葡萄1500公斤,棚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极为明显。在其带动下,泗水镇群众发展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积极性非常高涨,已由过去的政府推动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目前,全镇已落实日光温室974亩,其中开工建设974亩,完成墙体814亩。
在做好设施农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古浪县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从惠农贷款、项目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了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005个(其中2014年新增17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家,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3家,运销协会12个,农户、基地、企业、市场、协会的产业化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园区集聚,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逐步显现,设施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切实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为推进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马顺龙
新闻推荐
警民一家人真帮见真情古浪县公安局推进双联富民行动纪实2015年3月9日,古浪县公安局干警杨增俊了解到联系户大靖镇西关村梁守祥因设施养殖贷款受阻,及时将梁守祥已建养殖暖棚、投放羊只100只,可投放4...
古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