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继川
2007年以来,我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的部署,积极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试点村在全县公示后成立扶贫互助协会,农民自愿申请入会。协会资金除了会员缴纳少量会费外,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扶贫资金。在协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管理下,会员通过借款发展生产,实现增收。
据自治区扶贫办介绍,2012年,全区已在9个市、37个县、21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3412万元,累计入会农户近1.5万户。抽样调查显示,贫困村互助资金有效缓解贫困农户生产资金短缺,实现助农增收。
1 钱不多 帮大忙
“钱不多,却能帮大忙!”凤山县扶贫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位于该县南部的弄者村共有104个贫困户加入互助协会,共交纳会费2.04万元,户均不到200元,协会成立时财政注入扶贫资金15万元,加上2011年获得的奖励资金15万元,使互助资金总量达到32.08万元。
目前,全村共有98户累计借款45.2万元,利用互助资金饲养家禽3357羽、家畜173头(匹);新发展桑园416亩,使全村桑园面积达到3253亩;种植和护理核桃5627亩,户均拥有核桃10.1亩。2010年以来,农户通过借款发展种养、加工、运输、经营等项目,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点评】长期以来,资金短缺、贷款难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因素,贫困地区尤为突出。扶贫互助资金借款门槛较低、手续简便、资金周转期短,借款额度不大,风险性相对较小,能有效弥补金融缺失,缓解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
2 促增收 调结构
“互助资金不仅促进了群众增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蒙山县文圩镇秀才村干部说。
据介绍,这个村扶贫互助协会以培植壮大春季姜芽、夏季西瓜为目标,激励种植大户,支持一般农户,倾斜贫困户。全村过半农户享受到互助资金的帮扶并受益,每亩水田比种植传统水稻多增收800多元。2012年春季姜芽市场价8-10元/公斤,仅此一项促进全村人均年增收600多元。
【点评】互助资金将原来政府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变为有偿使用资金,农民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创造了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形成想办法、找出路、挖潜力、谋发展的氛围和行动。民主管理又让会员真正当家作主,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激发了农村活力。
3 倡联保 重诚信
“农民通过互助金增加收入了,诚信意识也增强了。有的农户经常‘催\’着我屁股要还钱呢。”记者在宜州市刘三姐乡谷洞村采访时,村主任黄康荣开心地“发牢骚”。
黄康荣介绍,借款到期前一个月,自己的手机就成了热线电话——可以办理还款了没?以往两年,互助协会理事们会按片负责,提前15天向借款会员发出到期还款预通知。眼看2012年8月中旬已过,借款的会员还没接到互助协会的还款通知,心里像挂了一对油瓶,七上八下,生怕理事们发通知时遗漏了自己,还款迟了失去信誉不再有借款机会。 北牙瑶族乡保卫村互助协会有一个会员,借款3000元,2011年8月30日到期,因为该户外出不在家,不能按时还款,影响到联保小组其他户的信用和再借款,同组的一借款户主动联系他帮他还了借款,保住了该组的信用。
去年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全区绝大部分试点村还款率100%。
【点评】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将会员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会员之间义务权利又是平等的,这种制度设计,唤醒了农户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协会会员都是乡里乡亲,非常珍惜彼此间信誉,农户与农户之间相互担保,进一步强化了诚信意识。
4 滚雪球 小变大
凌云县那甲乡多匠村黄上林原来在广东务工多年,回家那年,正好村里成立扶贫互助协会。最初,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村扶贫互助协会,并申请借款 3000元,还向其他亲朋好友借款1万元,购买了三头母猪,搭建猪圈发展生猪养殖。2010年养猪50余头,获利5000多元,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每年都增加投资5000—10000元,建新圈多购猪,“滚雪球”式向前发展。2011年他还投资1000多元买一台粉碎机,自己加工饲料,降低成本。如今,他存栏母猪20头,累计出栏生猪340多头,纯收入8万多元。2012年,他又通过信用社贷款,加上自己饲养生猪收入所得,购买一辆班车从事客运,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庭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点评】互助资金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外部强化监督指导,运作过程过程公开,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激发了农户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监督意识。在许多试点村,通过扶贫互助协会的组建和运行,村两委的威信和决策、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效提高。
新闻推荐
专项约谈加压力 严肃问责挺纪律 ——梧州市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纪实
本报记者李贤本报通讯员林柏江莫鸿岸因信访反映集中、查处案件多、曝光多、检查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多等“三多”问题,9月至今,梧州市有4个县(市、区)和9个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
蒙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