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从校门到农门,放弃城里舒适的工作和快乐生活,在边远的山村建起一个拥有1000多万元资产的现代化家庭农场,耕作500多亩农田,全部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采用先进科学栽培技术,生产高产优质绿色无公害富硒米,畅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他就是蒙山县庆伟家庭农场主何庆殷。
何庆殷2011年毕业于广西财经学院,他本来在城里有了一份称心如意舒适的工作,收入相当可观。当时他了解边远山区的农民,由于缺乏科学栽培技术,种植水稻低产量低收入,特色农业发展不起来,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引发他耕田种地发展特色农业念头。他毅然来到蒙山县新圩镇四联村办家庭农场,实现他的返乡创业梦。
他虽然是大学毕业,但是没有半点架子,甘当一名新时代的农民。当初,他在边远的壮村村、古定村和四联村共承包当地农民的550亩水田。他心里明白要用传统的耕田种地方法,来完成一年两造种植任务,发展特色农业是不可能的。必须改变过去播种、插秧、割稻靠人力“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落后耕作法。他认真吸取书本科学知识和国内外先进现代化农业经验,他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他的努力下,争取得到上级政府以及县农机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购买了两台大型拖拉机,四台小型耕整机,三台插秧机和两台联合收割机。当年,水稻生产全部采用农业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
当他看到当地农民每年春播育秧都是人工浸播种,很费劲,在水田里育秧,不但受天气的限制,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很容易烂秧,影响粮食产量增产。他通过网络平台,广泛收集信息,发现外地实行工厂育秧,既能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赶上季节,实现粮食增产丰收。于是他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和到外地参观学习考察,掌握了一套工厂育秧技术。他动用大型机械设备,用推土机,挖掘机,把一个小山头平整为工厂育秧基地,用铝合金板作为材料,建成一个1500平方米的育秧温室,内设有一整套育秧移动苗床,苗床可左右上下移动,操作十分方便,同时,安装温度内循环系统设备,可以随时调整室内温度。适应秧苗生长,整个育秧工厂全程录像监控,各个开关全部使用电脑操作,节能降耗,省时、省力,具有现代化水准,自动化功能。整座育秧工厂最高工作效率可满足5000亩田插秧。
何庆殷创办现代化家庭农场,需要有科学知识、工作能力强、会科学管理的人才。俗语说:“做事要靠真本领,上阵不如父子兵。”他深思熟虑,足智多谋。请父亲当参谋,出谋献策管理日常具体工作;安排哥哥负责农场里的农业机械管理、维修和操作;让自己的爱人管理财务做内勤,把大学同班同学请来当助手;叫母亲负责全家日常生活。他的家庭全体动员,人人有事做,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家庭农场里的农业机械个个能驾驶会操作,何庆殷工作起来非常顺利,得心应手。去年“双抢”大忙,为了抢上季节,他自己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一天上午,他和他的哥哥亲自驾驶联合收割机抢收早稻,当天下午,开着拖拉机耕整田块,第二天,操作插秧机及时把晚稻秧苗插上。不误农时,抢上季节。
何庆殷的家庭农场办得起色,运转正常后,2015年,他根据本地土质和自然气候条件,从外地引进种植高产优质、营养丰富无公害富硒米双季稻,这需要有较高科学栽培技术水平。何庆殷刻苦学习,钻研科学种田知识,从直接和干接中索取取经验,先后到南宁、桂林等地参观学习富硒米双季稻科学栽培技术。 2015年早稻庆伟家庭农场开始种植富硒水稻,由于刚开始第一次种植,缺乏实践经验,拖过了适时播种期,耽误了最佳插秧时间,追施肥料跟不上,当年早稻产量不高。“吃一堑长一智”。去年晚稻,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用工厂育秧,不误农时,抢上季节,并从县、市请来领导和高级农艺师到田头进行传经送宝,实地传授水稻先进科学栽培技术。施用生态有机肥料,做好科学肥、水管理,采用灯光诱杀害虫,当年晚稻获得增产丰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庆殷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充分调动全家人积极因素,成功地办起现代化家庭农场,生产的优质富硒大米,产量高,质量好,绿色无公害,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引来四面八方的客商纷纷前来订购,每公斤40元收购价,产品畅销区内外,实现了增产增收。
(江永录)
新闻推荐
日前,蒙山县文圩镇大龙村蔬菜种植基地菜农采摘白菜花外销。去年,大龙村充分利用冬闲田科学种植高产优质大白菜,菜农趁近日天气好转采摘又大又嫩的白菜花,直销广州市。(江永录/摄)...
蒙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