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勇
方大分校是覃塘区山北乡一个偏远、简陋的教学点,在这所仅有一名教师的小学,却是一位每月领着几百元微薄工资,坚守了十八载的代课老教师——方大寿。
从煤炭老板到代课教师
1979年,刚17岁的方大寿高中毕业后,以他敢创敢干的性格,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跑广东、梧州、南宁等地,专门从事煤炭生意。虚心好学,头脑灵活的方大寿很快就入了门道,年收入2万元左右。这在当时来说,称得上是高收入了。方大寿一干就是14年,成为小有名气的煤炭老板。
方大寿的老家在山北乡万寿村方屯。方大分校就在该屯。当时,全校有180名学生,仅有6位教师。师资的缺乏,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急剧下降。1994年,村干部和屯里的群众多次踏进方大寿家,要求他到分校里担任代课老师。是做一个潇洒的煤老板,还是做一个代课教师?方大寿不顾家人和同行的劝阻,毅然选择了后者。
“当时小学代课老师的月工资只有199元,与做煤炭生意时的收入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我还是选择了代课老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回忆起这些方大寿并不后悔。他以代课教师的身份一干就是18年,期间一些教师陆续调走或退休,到2006年,就剩下他一个人和一二年级的10多名学生。
“方老师讲的故事真好听”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接受能力差、调皮捣蛋。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比较难教育的,就连一些师范学院出身的年轻教师也感到头疼。
方大寿根据低年级学生最爱听故事的特点,上课前一晚,他都花很多的时间,根据第二天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了情节生动、内容丰富的故事。无论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自然课、图画课,他都能自然地恰如其份地把准备好的故事穿插到教学上,10多名小学生要么被他精彩的故事所吸引,要么被逗得哈哈大笑。学生都说:“方老师讲的故事真好听,他的课我爱上。”在这样的乐趣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渐渐得到提高。
孩子眼中的好爷爷
方大分校18名学生中,就有12名学生是留守儿童。方大寿像他们的亲人一样照顾着他们,成为学生眼中的好爷爷。
今年5月12日下午,该校留守儿童杨祖友上课时却伏在课桌上,脸色苍白。方大寿用手摸了摸杨祖友的额头,烫得吓人。方大寿立即背着他往村卫生室跑。孩子怕打针,哭闹不停,他买来水果不停地哄杨祖友,两瓶药水点滴完后,已是晚上八点钟了。
“这个学期方老师送给我3本作业本和两支铅笔。”5月19日,在采访中,这些留守儿童开心地对笔者说。该校小婷同学家境困难,连资料费也交不起,每个学期方大寿主动帮她交付,并赠送她学习用品。每一个学期里,方大寿用微薄的工资,默默无闻地资助着学校里的每一位留守儿童。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去年,代课老师的工资提高后,方大寿每月的工资也只有700元。“这些工资肯定不够用。”方大寿无奈地说。因此,他在家里种植2亩多的甘蔗和水稻,以维持生活。
在广东中山市开一家灯饰厂的该乡柳乌村谢老板了解到方大寿的窘迫困境后,多次向他表示,只要方老师到广东帮助管理灯厂,一个月工资不少于3000元。方大寿的亲人也多次劝他,如果他愿意辞职,就出资在覃塘区东龙镇为他开一家五金店,让他经营管理。
面对丰厚的待遇,50多岁的方大寿还是不肯离开心爱的讲坛,不少人都笑他傻。“看着课堂上一双双求知似渴的眼睛,我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还要当好这个代课老师。”方大寿用朴素的语言谢绝了众人的好意。
5月19日,笔者在方大分校矮小的教学楼里采访时,不到半个小时,顿感酷热难耐、汗流狭背。在方大寿简陋的办公室里,连一台电风扇也没有,仅有的一个电热水器也是坏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方大寿坚守了十八载,且还要坚守下去,这种精神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新闻推荐
平凡岗位显身手——访梧州春燕工贸有限公司质量检查和教育员王瑞琼
广西日报记者吴凌平“铃铃铃……”9月3日6时30分,闹钟响起,王瑞琼急忙起床,穿衣洗漱,入厨做早餐,匆忙吃完后赶乘班车前往梧州工业园区上班。这样早起上班的日子,她已坚持30年。“我从没迟...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