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家廪为母亲梁金好寻找亲人。
“寻找”档案1
小女孩流浪记
这个小女孩名叫梁金好(白话音译),原本是梧州一户殷实人家的孩子,家住该市金龙巷(过去俗称金龙街),共有兄弟姐妹七人。父亲原是金龙街附近“洞天高楼馆”(白话音译)的经理,在饭店坐堂收钱。
小女孩的家族很大,据说从广东新会迁来,因为家族辈分的关系,她经常听到大家叫爷爷为“三叔”,叫奶奶为“三婶”,还听到有人称她爸爸为“六叔”,此外她还有“六姑”、哥哥“阿棠”、大姐“阿钱”、二姐“阿英”、大弟“阿华”、小弟“阿安”、妹妹“银好”。因为家境好,小女孩还上了几年学,认得一些字。
1945年的农历五月,小女孩跟随大奶奶(爷爷的大老婆)带着两箱行李去南宁姑姑家探亲,乘坐的是双层客船,当时那是有钱人才坐得起的交通工具。小女孩身着绸缎衣,手上还戴着一个精美的银镯,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行船途中,大家发现南宁被日军占领,于是小女孩和大奶奶随逃亡百姓一同北上,在象州石龙码头上岸。兵荒马乱中,行李被土匪抢劫一空,身上值钱的绸缎衣也被剥走,因为害怕,小女孩偷偷将手上的银镯砸开扔在了野地里。
身无分文的祖孙俩一路风餐露宿,行至柳江县穿山镇定吉村桃山屯时,寄居在一户刘姓人家里。三个月后,大奶奶对小女孩说,这样住下去不是办法,要想办法回家。于是,大奶奶和小女孩约定,如果奶奶能安全回到家,一定让家人来接她回去。
她还记得,大奶奶走的时候是中秋节前夕,她的背影挺直,虽然六十多岁,但一根白发都没有。然而,大奶奶一去不复返,每一天小女孩都期盼着家人来接她回家,直到她去柳江县穿山镇做童养媳,大奶奶还是没有音讯。68年过去了,当初的小女孩变成了白发老人,这一天始终没有等来。
梁金好如今虽已八十高龄,但她依然记得父亲名叫“梁焕文”(白话音译),每天做梦都想回家。
孝子为母寻亲
梁金好在柳州的家很幸福,育有六子,如今三代同堂,子孝媳贤。前来为梁金好寻亲的,是她的小儿子韦家廪,他从小就听母亲讲述与家人失散的故事,当他也为人父母之后,才体会到母亲与家人失散的切肤之痛。
2001年,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病中的母亲痛哭流涕地喊着爸爸妈妈,像个无助的孩子,这一幕让韦家廪下定决心帮母亲寻找回家的路。
2002年,韦家廪来到梧州找到母亲所说的金龙巷。巷子还在,但物是人非。因为语言不通,大家都不记得这个“小女孩”是哪家的孩子。因为年代久远,就连当地派出所和社区都无能为力。
虽然无功而返,但韦家廪并没有放弃,每当他想起母亲的哭喊声便心如刀绞,潸然泪下。2011年,韦家廪带着母亲一同来到梧州金龙巷寻亲,母亲循着记忆一路找去,但找来找去都找不到自己的家,只能确定是金龙巷55-62号之间的某一户。
韦家廪说,因为家庭拮据,母亲年轻时一直没有机会回去寻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期间曾多次写信给梧州金龙巷的家人,但都没有回音,最后有一封没有署名的回信,信中称她的家人都已经不在那住了。收到这封信,母亲大哭一场,从此把对家的思念放在了心底。
韦家廪说,一直以为母亲记得老家的地址,寻亲应当不是一件难事,但没想到,即使有地址,还是难寻亲。最近,韦家廪在网上看到柳州有一个网友发布了一些关于梧州金龙巷的老照片,自称他出生在金龙巷72号,于是韦家廪一直在试图联系这名柳州网友,希望从他的家族里找到母亲的亲人。
如今,八十高龄的母亲身患重病,每当想起失散的亲人便泪如雨下,旁人无不动容,若是再无法找到亲人,或许就将抱憾终生。韦家廪十分着急,希望通过本报的中秋“寻找”活动平台,寻找到母亲梁金好的家人或者梧州梁家的后人,同时也希望有梧州的好心人能帮助母亲搜集线索,让这位在外流浪了68年的“小女孩”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回家的路,落叶归根。
今报记者李宁琳 文/图
68年前的中秋节前夕,不仅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是改变了一个12岁小女孩一生的日子。
新闻推荐
饭店楼顶“宿舍棚”付之一炬,员工欲哭无泪“全部家当只剩一部手机”——
消防官兵在现场消灭余火。今报记者许洁琳摄今报柳州讯(记者许洁琳通讯员袁庆钟)昨日上午11时30分许,柳州市三中路金福园美食广场内,一家饭店楼顶突然发生大火,5间铁皮搭建的员工“宿舍棚”付之一炬,在...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